卷五十二 山东学额
卷五十二 山东学额
济南府学,额进二十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历城县学、章邱县学,各额进二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邹平县学、淄川县学、长山县学、新城县学、长清县学、齐东县学、济阳县学、平原县学,各额进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齐河县学、禹城县学、临邑县学、陵县学、德平县学,各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德州学,额进二十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德、左二卫学,额进十五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
泰安府学,额进二十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泰安县学、莱芜县学,各额进二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新泰县学、肥城县学,各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东平州学,额进①二十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东阿县学,额进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平阴县学,额进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武定府学,额进二十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惠民县学、阳信县学、海丰县学、乐陵县学、商河县学、利津县学、瞮化县学,各额进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滨州学,额进二十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青城县学、浦台县学,各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兖州府学,额进十八名,廪、增各四十名,一年一贡。滋阳县学②、滕县学,各额进二十名,廪、增各二十名,二年一贡。曲阜县学,额进十六名(内圣庙乐舞生取进四名。),廪、增各二十名,二年一贡。四氏学③,额进二十名,廪、增各四十名,一年一贡。宁阳、邹县、金乡、阳谷县学④,各额进十五名,廪、增各二十名,二年一贡。泗水县学,额进八名,廪、增各二十名,二年一贡。峄县学⑤、寿张县学,各额进十二名,廪、增各二十名,二年一贡。
济宁州学,额进二十名,廪、增各三十名,三年两贡。鱼台县学,额进二十名,廪、增各二十名,二年一贡。汶上县学,额进十五名,廪、增各二十名,二年一贡。嘉祥县学,额进十二名,廪、增各二十名,二年一贡。又拨兖州府学旧额二名,一名定为州额,一名三县轮拨。
沂州府学,额进二十名,廪、增各四十名,一年一贡。兰山县学,额进十五名,廪、增各二十名,二年一贡。郯城县学、费县学、蒙阴县学、沂水县学,各额进十二名,廪、增各二十名,二年一贡。莒州学,额进十五名,廪、增各三十名,三年两贡。日照县学,额进十五名,廪、增各二十名,又归并安东卫额进八名,廪、增各二十名,俱二年一贡。
曹州府学,额进二十名,廪、增各四十名,一年一贡。菏泽县学、单县学、曹县学,各额进二十名,廪、增各二十名,二年一贡。城武县学、定陶县学、钜野县学、郓城县学,各额进十五名,廪、增各二十名,二年一贡。濮州学,额进二十名,廪、增各三十名,三年两贡。范县学、观城县学、朝城县学,各额进十二名,廪、增各二十名,二年一贡。
东昌府学,额进二十名,廪、增各四十名,一年一贡。聊城县学,额进二十名,廪、增各二十名,二年一贡。堂邑县学、茌平县学、馆陶县学、恩县学,各额进十五名,廪、增各二十名,二年一贡。高唐州学,额进二十名,廪、增各三十名,三年两贡。博平县学、清平县学、莘县学、冠县学,各额进十二名,廪、增各二十名,二年一贡。
临清州学,额进十五名,廪、增各三十名,三年两贡。邱县学、夏津县学、武城县学,各额进十二名,廪、增各二十名,二年一贡。又拨东昌府学旧额二名,一名定为州额,一名三县轮拨。
青州府学,额进二十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益都县学、临淄县学、昌乐县学,各额进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博山县学,额进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博兴县学、高苑县学、乐安县学、临朐县学,各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寿光县学、安邱县学、诸城县学,各额进二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莱州府学,额进二十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掖县学,额进二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平度州学,额进十二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潍县学、高密县学,各额进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胶州学,额进二十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又归并灵山卫额进五名,廪生十二名,增生十二名,二年一贡。昌邑县学,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即墨县学,额进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又归并鳌山卫额进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登州府学,额进二十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蓬莱县学、莱阳县学,各额进二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黄县学、福山县学、招远县学,各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栖霞县学,额进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宁海州学,额进十五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文登县学,额进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荣成县学、海阳县学,各额进十六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雍正二年遵旨题准:山东之泰安、德、武定、滨、济宁、曹、东平、沂、高唐、濮、胶十一州,滋阳、滕、鱼台、单、曹、聊城、益都、寿光、安邱、诸城、掖、蓬莱、莱阳十六县⑥,及四氏学,照府学额,各取进童生二十名。宁海、莒二州,新城、济阳、长清、阳信、海丰、乐陵、商河、利津、瞮化、宁阳、邹、城武、定陶、钜野、郓城、汶上、东阿、阳谷、堂邑、茌平、馆陶、临淄、昌乐、日照、高密、即墨、栖霞、文登二十八县,改为大学,各十五名。峄、费、观城、高苑、蒙阴五县,改为中学,各十二名。
雍正五年议准:山东复州、金州二卫,归并奉天府,现由府丞考试。此二卫民留居山东莱州府者,不过数家,即入莱州府民籍考试。现在二卫生员,改归莱州府学,裁二卫入学原额。卫学廪、增额缺,亦停其顶补。至二卫廪生,既归并莱州府学,若仍每年一贡,未免壅滞。应将莱州府学每年贡二名,莱州府学廪生出贡一名,金、复二州廪生轮贡一名。俟二卫出贡完日,仍照旧每年一贡。
雍正八年议准:山东东平等四州,改为直隶州。所属文、武生员,在府学者,应查明籍贯,改归本州县学。其廪、增,俱改为候廪、候增,与本州、县学生员照考案间补,较其食饩年分,一体出贡。至济宁州、郓城县,仍归兖辖。嗣后,该州、县学新进童生,仍照例拨入府学。又济南等府,既经分设直隶、泰安等州,将济南府学减六名,归于泰安等三州;兖州府学减六名,归于曹州等三州;东昌府学减四名,归于高、濮二州;青州府学减二名,归于莒州。
雍正十二年议准:山东灵山卫归并胶州,卫籍童生应试,仍编卫字号,照旧取进八名。
雍正十三年议准:山东沂州升府,又新设兰山一县,并管辖莒州及郯、费等五县。应将沂州府学取进童生二十名,即于所属各州、县内取拨。设廪、增各四十名,俟十二年后,廪额补足时,照府学例,一年一贡。其兰山县取进童生十五名,设廪、增各二十名。于现在沂州学之廪、增各三十名内,酌留县学二十名,余十名归入府学。其廪生照县学例,二年一贡。如遇拔贡之年,沂州府学选拔二名,兰山县学一名。至沂州学现在文、武生员,应照武定府改府设县之例,府、县各半,分隶肄业。其从前兖州府学拨入沂州、青州府学拨入莒州、东昌府学拨入高唐州各入学童生二名,仍归兖、青、东三府,均以文到之日为始。兖州府学,取进童生十六名。青州府学,取进二十名。东昌府学,取进十八名。
又议准:山东武定州升为府,又新设惠民一县,并管辖滨州及阳信等八县。应将武定府学取进童生二十名,即于所属各州、县内取拨。设廪、增各四十名,俟十二年后廪额补足时,照府学例,一年一贡。其惠民县取进童生十五名,设廪、增各二十名,于现在武定州学之廪、增各三十名内,酌留二十名,余十名归入府学。其廪生照县学例,二年一贡。如遇拔贡之年,武定府学选拔二名,惠民县学一名。至武定州学,现在文、武生员,府、县各半,分隶肄业。再济南府学,原取进童生二十名。先因分设泰安、武定、滨三直隶州,减府学六名拨入三州学各二。今武定州升府,滨州复隶武定,原拨入二州之入学童生共四名,应仍归济南府学,取进童生十八名。
又议准:山东益都县新分博山一县,又将淄川、莱芜两县村庄拨入博山,照小学例,取进童生八名,设廪、增各二十名。其由益、淄、莱三县改隶博山之实廪、实增,即按原补年月拨入新设额内。候廪、候增与本学生员论考案名次,新旧间补。益都县学,照旧二年一贡。博山县初设廪额,人数未足,应俟廪额补足之日,照县学例出贡。其益都县原取进文童二十名,武童十五名,今既分出新县,文童应减去五名,取进十五名;武童应去三名,取进十二名。至益、淄、莱改隶博山之文、武生监⑦,均以划分居址为界,不许两地冒考。
乾隆元年议准:山东曹州升府,又新设附郭首县⑧并原属三县,又改拨兖州三县,濮州一州、三县⑨。曹州府学应取进文、武童生各二十名,即于所属各州、县内取拨。设廪、增各四十名,俟十二年后廪额补足时,照例一年一贡。新设附府之菏泽县,取进文童二十名,武童十五名,设廪、增各二十名。于原设曹州学之廪、增各三十名内,酌留二十名于县学,余十名拨入府学,照县学例二年一贡。如遇拔贡之年,曹州府学选拔二名,菏泽县学一名。原州学文、武生员,府、县各半分隶。至从前曹州增额二名,系兖州府学减拨,应仍归兖州府学。濮州增额二名,系东昌府学减拨,今已归曹州府管辖,应仍归东昌府学。
又议准:泰安州升府,又添设附郭一县⑩,并东平州暨东阿、平阴、莱芜、新泰、肥城共七州县。泰安府学应取进文、武童生各二十名,即于所属各州、县内取拨。设廪、增各四十名,俟十二年后,廪额补足时,照例一年一贡。新设附府之泰安县,取进文童二十名,武童十五名。设廪、增各二十名,于原设泰安州之廪、增各三十名内,酌留二十名于县学,余十名拨入府学,照例二年一贡。如遇拔贡之年,泰安府学选拔二名,泰安县学一名。原设州学文、武生员,府、县各半分隶。至从前泰安州增额二名,系由济南府学减拨,应仍归济南府学。东平州增额二名,系兖州府学减拨,应仍归兖州府学。
乾隆十六年议准:山东胶州学取进灵山卫童生八名,今卫籍应试人少,减去三名,仍存五名。原设卫籍廪、增各二十名,应各减八名,酌留年深者各十二名,余为候廪、候增,照考案新旧间补。仍照旧例,二年一贡。倘裁减后,该卫文风日盛,仍准该学政题复旧额。
又议准:山东威海、靖海二卫生员,归并文登县学。文登额设廪、增各二十名,威、靖二卫归并各二十名,作为候廪。人多额少,挨补无期。两年一贡,壅滞尤甚。应准照金、复二卫归并莱州府学之例,一年一贡。首文登县本籍廪生,次威海卫归并廪生,次靖海卫归并廪生,周而复始。俟二卫廪生贡完,仍照县学例,两年一贡。
乾隆四十一年议准:兖州、东昌二府,既经分出济宁、临清二直隶州并州属各县,应于兖州府学额内,以二名拨入济宁州;东昌府学额内,以二名拨入临清州。所有各该州拨给二名,应以一名定为州额,其余一名于所属三县按次轮拨。其武童亦照文童之例,一体拨入。至济宁、临清及所属各县,从前拨入兖州、东昌二府者,应查明籍贯,改归各州、县学。其廪、增生员,俱改为候廪、候增,与各本州、县生员,照考案先后挨次间补,较其食粮年分,一体出贡。
注释:
①额进,原文误为“额淮”,径改。
②滋阳县学,原文“滋阳县”后脱一“学”字,径补。
③四氏学,封建帝王崇奉儒学,专为孔、颜、孟、曾四姓分别设立学馆。《续文献通考·学校四》:“元世祖中统二年九月立孔、颜、孟三氏学……(明)神宗万历十五年又益以曾氏,改铸四氏学印给之。”清沿其制,并特设四氏学教授一人,学录一人,专管教授四姓子弟。见《清通典·职官十》。
④宁阳、邹县、金乡、阳谷县学,按,此处体例误,应为“宁阳县学、邹县学、金乡县学、阳谷县学”,或为“宁阳、邹、金乡、阳谷县学”。
⑤峄县学,原文“峄县”后脱一“学”字,径补。
⑥十六县,原文称“十六县”,实则只有十三县。
⑦文、武生监,从上下文看,当为“文、武生员”之误。
⑧附郭,属县。首县,旧指省治或府治所在之县。
⑨按,《清史稿·地理八》“山东曹州”条下于此记载为:“初沿明制,为兖州属州。雍正二年直隶,仍领县二。八年,钜野、嘉祥自兖割隶。十三年为府,置附郭。降濮并所领县三,又割兖之单、城武、郓城来属;而嘉祥还旧隶。”
⑩附郭一县,即府治所在县泰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