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九 贡监事例上
卷三十九 贡监事例上
恩贡
顺治元年恩诏:直省府、州、县学,俱以本年正贡①改为恩贡,次贡作正贡。此外,有才学出众、孝弟著闻者,听学臣不拘廪、附,特荐试用。
顺治八年恩诏:各直省儒学,准恩贡一名。仍以正贡作恩贡,次贡作岁贡。
顺治九年:世祖章皇帝②视学,五氏族人来京观礼者,俱准送监读书。本系廪生送入者,准作恩贡。
康熙八年:圣祖仁皇帝视学,五氏观礼族人,准十五名送监读书。
康熙十四年恩诏:直省儒学,准以正贡作恩贡,次贡作岁贡。
康熙三十六年恩诏:直省儒学,准以正贡作恩贡,次贡作岁贡。
康熙三十七年题准:三十六年恩诏以正贡作恩贡,次贡作岁贡。应以本年遇诏之正贡改作恩贡,次贡充本年岁贡。至歇贡之年,仍不准起送。通行各学政,已经起送本年岁贡到部者,移咨吏部,改注恩贡。该学政换给恩贡单。其未经起送本年分岁贡者,该学政即改作恩贡,造册送部。其岁贡俱遵恩诏,照例挨考一名,充本年分岁贡。
康熙五十二年恩诏:直省儒学,准以正贡作恩贡,次贡作岁贡。
雍正元年恩诏:直省儒学,准以正贡作恩贡,次贡作岁贡。其不值正贡之府、州、县、卫学,准以次贡作恩贡,再次贡作岁贡。
雍正二年:世宗宪皇帝视学,五氏来京观礼者十五人,俱送监读书。
雍正十三年恩诏:直省儒学,俱于本年以正贡作恩贡,次贡作岁贡。
又题准:各省府、州、县、卫出贡,俱于本年以正贡作恩贡,次贡作岁贡。其歇贡之州、县、卫学,仍于次年举行。
乾隆三年:皇上临雍③,陪祀十三氏子孙共三十一人,俱准送监读书。
乾隆十三年奉上谕:朕此次东巡,加恩士类,已令增广入学名数。复念十三氏子孙,远承世绪,济济胶庠,其中当有文学可观、读书立品之彦。宜加甄拔,以广恩施。其令该学政,考验其文行兼优者数人,咨送礼部,贡入成均示鼓励焉。
又议准:此次考验十三氏子孙,照考选拔贡之例,分作两场,试以书艺、经解、策论判,拔其尤者,送部贡入成均,准作恩贡。并咨送吏部,照例铨选。
乾隆十五年恩诏:直省儒学,以正贡作恩贡,次贡作岁贡。
乾隆十六年恩诏:直省儒学,以正贡作恩贡,次贡作岁贡。
乾隆二十六年恩诏:各省儒学,以正贡作恩贡,次贡作岁贡。
乾隆三十六年恩诏:各省儒学,以正贡作恩贡,次贡作岁贡。
拔贡
顺治元年题准:在外府、州、县学廪生,赴提学道考试,选贡来京,以学达经济、行合规矩者,方为及格。
又议准:山东各学廪生,令提学严加考试,择其文学优长、年力强壮者,每府、州、县各于正额外,再加一名选贡。其流寓在省诸生,亦取确当保结,另编字号,一体考试。果有学博才优者,视人数多寡,量举一二名。
又奉上谕:首举选贡抡才盛典,准先行岁考,补足廪生,以拔其尤。顺天府特贡六人,每府学贡二人,州、县学各贡一人。其考试盘费,官为资给。如有拔萃奇才,特疏荐举。
又题准:拔贡定例,汇通省廪生于贡院中两场考试,士子跋涉艰辛。应听提学于所至之地,便宜考试。
顺治十一年题准:直省儒学廪生内,通行考试经书、策论,拔取学行兼优者一人,充贡送部。学政将各生原卷解部,仍令本生誊写硃卷,粘连贡单,于布政使司起文,取该府、州、县学各印结,赍投本部。汇送内院,以候廷试。各学政仍将拔贡生员姓名、籍贯,备造文册报部。
康熙十年题准:直省各学,于现在一、二等生员内,遴选文行兼优者,考充拔贡,入监肄业。
康熙二十四年议准:直省各学,于现考一、二等生员内,遴选文艺精醇、品行端方者,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名,准为拔贡,入监读书。如该学无文行兼全者,宁听缺额。其试卷解部磨勘,如察出冒滥者,将考官纠参。
康熙三十六年题准:照康熙十年、二十四年例,选拔贡生。府学二名,其余各学一名。满洲、蒙古二名,汉军一名。无文行兼优者,宁缺无滥。
康熙三十九年议准:嗣后选拔之年,以陪贡充,停止选拔。
康熙六十一年议准:直省照三十六年例,再行选拔一次。如有冒滥者,将该学政照溺职例革职。
雍正五年奉上谕:直省拔贡,旧例,十二年题请举行一次。后因各省学政不能秉公选取,国子监未便照例请行。于雍正元年,特行一次。朕思各州、县每年岁贡,较其食廪浅深挨次出贡,内多年力衰迈之人。欲得人材,必须选拔。著各省学臣于科考时,照例府学拔取二名,州、县学各一名,宁缺毋滥。务取学问优通、品行端方、才猷可用之人,令其来京。朕将亲行廷试,令入监肄业。如有学问荒陋、人品不端、才具庸劣者,将该学政严加议处。嗣后,六年选拔一次。国子监届期题请候旨。
雍正六年奉上谕:各省考取拔贡,原欲遴选儒生,以广教育。向例,于现考一、二等生员内,拔其文行兼优者。但作文有一日短长,而文理平通、不列优等者,其人或品行端方、才猷练达,足备国家之用,亦未可定。嗣后,各省学政不必拘一、二、三等生员,均准收考,酌量试以时务策论。其人果有识见才干,再访其平日品行端方,即正考未列优等,亦准选拔。俟到成均,仍可学习。如此则文行兼收,可以昭国家广揽人材之典。
又奏准:选拔考试,分为两场。首场四书文两篇,经文一篇。二场策一道,论一篇,判一条。两场全佳,再细访其品行端方,应予选拔。即首场文艺仅属平通,而策论果能晓畅古今、切中时务,再细访其品行端方,亦准选拔。若策论、品行两无足取,首场文艺,纵极优长,亦不准选拔。考竣,将原卷汇送到部,细加磨对。
乾隆元年议准:饬令各学政选拔贡生,务秉公考校,拔取文行兼优之士。不得委任教官,开奔竞之门。到部时,仍遵例奏请钦命大臣考试,分别等第。如有文理荒谬者,本生褫革,仍将该学政交部严加议处。考列一等、二等者,九卿会同拣选,由部引见。其中果有卓越之才,自仰邀简用。其三等者,停其拣选,照例监④肄业。凡宗学⑤、义学⑥教习,即于此中考取。三年期满,以知县铨用。其肄业期满者,俟吏部照例铨选。
乾隆二年奏准:嗣后拔贡到部,停其拣选引见。仍由礼部奏派大臣考试,监肄业。如有文理荒谬者,本生黜革,该学政照例议处。其肄业贡生,俟三年期满,其中果有经义治事、精通练达、人品卓越、学识醇正者,祭酒⑦等官核实保荐引见,以知县、教职简用。其余仍照例,以教职轮班序选。
乾隆五年议准:选拔贡生,照例于时艺外,兼试以经义、策问各一道。务详加搜采,确系文理优通、才品超越者,方准选拔。至选举优生,除照旧例核选外,亦必试以经义、策问,择其文理优通者,始行举报。则该生到监,亦可令其与恩、拔诸生,一体讲习明经、治事之学。如该省学政不能实心考选,滥贡成均,到部考试时,有文理荒疏、毫无实学者,本生及该学政照例议处。
又奉上谕:成均课士之道,惟贵躬行实践,不在多立科条。大学士赵国麟等所奏经义、治事,皆从前孙嘉淦所奏准者。若果实力奉行,自能成才育德,有裨学校。如徒视为具文,虽再增条款,又复何补!是惟在国子诸生,自知黾勉,则古称先⑧,务为明体达用之儒,勿役役⑨于禄位功名之念。而司训课之责者,又复善为诱掖,切加劝惩。则辟雍钟鼓,教化聿兴,而皀璋特达之士,亦从此辈出矣。
乾隆六年奏准:各省拔贡来京,照雍正七年之例,验明贡单,一体咨送顺天乡试。
乾隆七年奉上谕:国家科目取士之外,又有拔贡一途。所以收未尽之人材以备用也。我朝教泽涵濡,人文日盛;又屡开恩科,加添中额,是以进士济济多人。举人则日积日众,竟有需次多年而不得一官者。朕为此时廑⑩于怀,屡筹疏通之策。若又拔贡以分其选用之途,数年一次举行,则人愈多而选用愈少。举人需次,更遥遥无期矣。朕思拔贡乃生员中之优者,既为文学华赡之青衿,则应科举时,自可脱颖而出,又不专借选拔以为进身之阶也。从前选拔,或数十年一举,或二十年一举,今则六年一举,为期太近,理应酌量变通。嗣后,著定为十二年一举,永著为例。
乾隆十一年奏准:拔贡现例,既经停止拣选引见,无论考列一、二等,均归国子监。肄业期满,由该祭酒等核实保荐引见,分别录用。至朝考一事,应稍变通,以免诸生守候之累。嗣后,凡拔贡到部,礼部验到,即国子监会同考试。文理通者,准为拔贡,留监肄业。荒谬者即行褫革。如文理虽不荒谬,而词句疵累,不称拔贡之选者,发回原籍肄业。仍将该学政分别议处。
乾隆十六年奉上谕:各省选拔贡生,经朕降旨,以十二年举行。惟是来京朝考,拣选引见,监读书,或以知县等官试用,或以教职即用,或以教职归班序选,条例屡经更定。朕思
选拔于数十、百人中拔取一二人,且不糊名易书,可以验其人材,考其素行,自当精择以充其选。应令该学政于试列前茅之士,举其文行兼优、才品出众者,会同该督、抚秉公抡采,以杜滥冒。至庠序为陶育人才根本,今教职率多昏耄龙钟,滥竽
恋栈。虽定以六年甄别,而上官以闲曹多方宽假,非国家设官敷教本意。应分以年限,详加澄汰。所汰之缺,即以应授教职之选拔充补,于教士当有裨益。凡选拔贡生,赴部验到,作何定限,及朝考录用一切规条,俱应详悉酌定,永著为令。
大学士、九卿集议以闻,遵旨议准:直省学政于岁、科两试时,凡文理优通之廪、增、附生,观其才品,接其言论,合之文章,已得其大概。至考拔时,仍悉心体访,不得委任教官,以杜奔竞。照例试以两场。于屡次优等及现列前茅之士,择其文优品端者,秉公选拔。即随场咨明督、抚存案。俟科考事竣,八月乡试以前,学政到省录遗时,传齐通省选拔之人,有总督驻之所,会同督、抚;仅巡抚驻
之地,会同巡抚,就学政考院,通行复试一场。酌用四书文、经文、策各一篇。次日就督、抚署中会同验看。仍将选拔原卷,通行校阅。如果文品兼优,年力富强,堪以选拔,即通出一榜。该学政给与贡单、咨文,令其赴部。正、复原卷,均送部磨勘。
再顺天学政选拔满洲、蒙古、汉军生员,应于乡试前奏请钦命大臣,会同复试验看。奉天由府丞选拔,应会同府尹,在公所复试验看。福建台湾府,由台湾道选拔,移送福建学政,会同督、抚复试验看。倘督、抚等别有见闻,或验试不堪充选,仍发回原学肄业。其缺亦毋庸另补。仍令其应本省乡试。
至到部之期,统以该年十月起限。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甘肃,定限八月,于次年五月到部。湖南、福建、江西、浙江、湖北、陕西,限六月,于次年三月到部。江南、河南、山东、山西、奉天、直隶,限四月,于次年正月到部。其中或有患病事故,不能起程者,许呈明该地方官,申报督、抚,咨部存案,以便补行朝考。
其朝考之法,向例,验到至数十人,礼部即请钦命大臣考试。乾隆十一年,因续到人数畸零,奏请暂为变通,准以礼部堂官会同国子监祭酒,在部严加考试在案。嗣后,除前次选拔未经朝考者,人数愈少,仍在部考试外,其乾隆癸酉年选拔,应照拟定到部限期,分为三次,由礼部奏请钦命大臣,于午门内考试,分列三等进呈。若文理荒谬,本生斥革,学政严加议处。如文有疵累,不称拔贡之选者,本生发回原籍肄业,学政照例议处。其会同遴选之该督、抚等,亦一并议处。再雍正七年拔贡,朝考后分别等第,礼部会同九卿拣选,带领引见,有奉旨记名分发各省,以知县及知县以下等官试用者。余俱监肄业,国子监再行考试。拔其尤者,留监肄业,其余听归本籍。其留监肄业者,考取景山等处教习,三年期满引见,以知县、教职二项候旨,分别简用。其余三年肄业期满,专以教职分班选用。其归本籍肄业者,遇考职之年,准以州同、州判、县丞三项,考取选用。有愿就佐贰者,以直隶州州判选用。如情愿就教,则以复设教谕选用。乾隆元年议准,将一、二等者拣选引见。旋于乾隆二年,议停拣选引见之例。朝考后,俱由礼部
监考录肄业。但选拔十二年一举,实属大典。应仍照乾隆元年之议,于朝考一、二等内,礼部会同九卿,详慎拣选,带领引见,恭候皇上简用。查从前拔贡,礼部将九卿拣选之人,带领引见,有奉特旨以知县分发各省试用者,亦有以知县及知县以上等官试用者。其余听伊等愿就佐贰、教职,归班铨选。今新科拔贡,朝考取列优等,复经九卿拣选引见,其中果有人才出众,或以知县,或以知县以下等官录用。吏部遵奉谕旨办理,毋庸预为定拟。
再查教职一官,攸关紧要。向例六年甄别,为期似属太宽。嗣后除俸满保题,仍照六年旧例外,其题留供职之员,应请敕下各该督、抚,定为三年澄汰。其澄汰所遗员缺,查定例,拔贡专以复设教谕一项。与恩贡、副榜、捐纳,并下第举人,分缺简用。其府教授例用进士。州学正及县经制教谕,例用举人。府、州、县训导,例用挨贡。俱非拔贡应选之缺,仍照旧例铨补外,其训导虽例用挨贡,率多年老衰庸,难望振兴文教,自应稍为变通,准令拔贡兼行充补,以广训迪。嗣后,各该处复设教谕并训导各缺,凡系月分推升,及别项事故出缺者,俱照定例铨选。如系三年澄汰开缺者,即将癸酉年拣选引见之拔贡,照依朝考名次,先后充补。授训导者,以教谕衔管训导事,仍照原衔升转。俟拣选引见之人用完,即照旧例铨选。其未入拣选者,仍监肄业。悉照旧例遵行。至拔贡之举,本求得人,无取备数。向来虽有宁缺无滥之条款,而各学政率视为具文。即文风僻陋之区,亦必照例拔取。势必将平庸猥琐之人,滥充利用宾王
之选。应令督、抚、学臣,若不得才品兼优之人,不必每庠尽求足额。
乾隆十七年议复江苏学政雷条奏选拔宜兼取老成等款一折:查选拔所重者才品,而亦不得不兼论年力。古人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
。臣等原奏,指定年富力强者而言,并非专取少年而竟弃老成也。盖士子年逾五十,甫膺选拔,除优等拣选即用外,其归班人员,约俱需次十余年,方得陆续铨用。若现年已在五十以上,再俟十余年后,必多衰老龙钟,不堪任使。则拔而无用,不过博一时录取老成之名,而于国家用才之实效,转无裨益。如有文行素著,精力未衰者,即行年在五十以上,统听学政、督、抚临时验看,精择以充其选。毋庸另定五十以上亦得拔取之例。又该学政奏称选拔当以经学为重等语。查学政岁、科,虽有另试经解之例,但向来并未令优等士子尽人赴考。臣等原议,以屡次考居优等,及现在试列前茅者,考选拔贡。若如该学政所称,即于经解明晰之中,再核其两场选拔之试文。是岁、科未曾考试经解之优等士子,俱不便准其考选拔贡。在考试经解人少地方,势必就寥寥数人中遴选。而文行兼优之士,或因未考经解,不得与选拔之列,未免偏枯。嗣后选拔,毋庸论其岁、科曾否考试经解,惟将原议第一场经文一篇,改为经解一篇,于《御纂四经》内,摘取异同大义,发问数条。令诸生各就所习本经答问,其有能通他经者听。再癸酉乡试之前,《御纂三礼》颁发不及,其专业《礼经》之生,准其于诸儒注疏折衷异同,条析以对。仍照原议,将选拔卷解部磨勘。
乾隆十九年奏准:现在选拔贡生,赴部朝考。查各省文风,高下不一。中、小省分,远不及大省人多文盛。其同日考试者,若统较优绌,则小省所取一、二等寥寥,势必不敷拣选。应照会试钦定中额,准大、小省分之例。每次朝考,将试卷糊名,戳印某省字样于卷后,令阅卷大臣按省凭文酌拟一、二等名数,进呈钦定。再考列一、二等之人,原议会同九卿拣选,带领引见。此次应考四川等省拔贡,到齐应在六七月,是时皇上将由热河启銮。所有考试钦命四书论、判题各一道,照乾隆十七年会试,在京总理事务处请旨颁发题目,并试卷免其进呈之例,由总理处请题,令阅卷大臣祗领考试。将试卷分别等第,具折奏闻。其一、二等,照例奏派九卿拣选。恭候皇上回銮,带领引见。
乾隆二十六年议准:选拔贡生,赴部朝考后,其等第名次,向不知照本省督、抚。每遇选验就职,藩司无案可稽。嗣后选拔之年,如咨送拔贡,朝考定有等次,除知照该学政外,并行直省督、抚存案。
乾隆三十年议准:查乾隆十八年,山东学政题选拔生员牛士范等五名。选拔后,据报丁忧,议令将原卷封贮。俟各生服阕之日,会同该抚补行复验。今据山东学政题报,选拔生员房桂芳等六名。选拔后,据报丁忧,应照例准俟服阕之日,令该学政会同抚臣复试验看,给咨送部朝考。至郝培统一名,既据验明患病,取结存案,亦应比照服阕补验之例,准俟病痊之日,会同复验,送部朝考。
乾隆四十一年咨复四川学政吴省钦呈请未经岁考之新生,应否准其一体选拔等语:查定例,选拔生员,无论廪、增、附生,果系文优品端,屡次考居优等,及现在试列前茅者,秉公选取。是拔贡一途,必须文行兼优、考列前茅之人,始称其选。至未经岁考之新生,其人才、素行尚未深知,自不得滥邀甄拔。所请应毋庸议。
注释:
①正贡,此指本年各直省府、州、县学选送之岁贡。
②世祖章皇帝,按,清世祖福临,年号顺治,谥号全称为“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③临雍,雍,即辟雍,本为西周天子所设大学,历代皆有,亦常为祭祀之所。临雍,指皇帝亲临辟雍。
④监,
,音扎,此为驻扎之意。宋陈规《守城录》卷三:“彦舟又自随州领人马至府城下,围绕
寨。”
监,即驻国子监学习。
⑤宗学,旧时皇室子弟学校。《宋史·选举志三》:“(绍兴)十四年,始建宗学于临安……在学者皆南宫、北宅子孙。”
⑥义学,旧时各地用公款或私资兴办之免费学校。《新唐书·王潮传》:“乃作四门义学,还流亡,定赋敛,遣吏劝农,人皆安之。”清王韬《征设乡义学序》:“义学者,即以补官学之所不及。”
⑦祭酒,学官名。汉代有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西晋改设国子祭酒,隋唐以后称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主管官。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国子监,设学部,改国子监祭酒为学部尚书。
⑧则古称先,则,效法;称,称颂。
⑨役役,此指奸滑轻薄貌。《庄子·紸箧》:“舍夫种种之民,而悦夫役役之佞。”
⑩廑,“勤”古字。勤劳,殷勤。《汉书·扬雄传下》:“其廑至矣,而功不图。”颜师古注:“廑,古勤字。”
思,原文为“恩”,误,径改。
竽,乐器,原文为“竿”,误,径改。
本处分段为标点校注者所分。本条下同。
宾王,谓辅导帝王。语本《易·观》:“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王弼注:“居近得位,明习国仪者也,故曰利用宾于王也。”
艾服官政,艾,菊科植物,叶背色白有毛。按,艾颜色苍白,故古人转用以称呼老年人。《礼记·曲礼上》:“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孔颖达疏:“发苍白色如艾也。”《方言》第六:“艾,长老也。东齐、鲁、卫之间,凡尊老谓之叟,或谓之艾。”后世因《曲礼》中“五十曰艾,服官政”之语,遂称五十而做官从政为“艾服”。
热河,厅名。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建避暑山庄于热河西岸,此后皇帝经常至此避暑。五十二年筑城,雍正元年(1723年)置厅。治所在今河北承德市。十一年改为承德州,乾隆七年(1742年)复旧,四十三年改承德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