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十二 书院事例
卷七十二 书院事例
雍正十一年奉上谕:各省学校之外,地方大吏每有设立书院,聚集生徒讲诵肄业者。朕临御以来,时时以教育人材为念。但稔闻书院之设,实有裨益者少,而浮慕虚名者多,是以未曾令各省通行。盖欲徐徐有待而后颁降谕旨也。近见各省大吏渐知崇尚实政,不事沽名邀誉之为,而读书应举之人,亦颇能屏去浮嚣奔竞之习。则建立书院,择一省文行兼优之士读书其中,使之朝夕讲诵,整躬励行,有所成就,俾远近士子观感奋发,亦兴贤育才之一道也。督、抚驻
之所,为省会之地,著该督、抚商酌举行,各赐帑金一千两。将来士子群聚读书,豫为筹画,资其膏火,以垂①永久。其不足者,在于存公银内支用。封疆大臣等,并有化导士子之职。各宜殚心奉行,黜浮崇实,以储国家菁莪、
朴②之选。如此,则书院之设,有裨益于士习③民风而无流弊,乃朕之所厚望也。
乾隆元年奉上谕:书院之制,所以导进人材,广学校所不及。我世宗宪皇帝命设之省会,发帑金以资膏火,恩意至渥也。古者,乡学之秀,始升于国。然其时诸侯之国,皆有学。今府、州、县学并建而无递升之法,国子监虽设于京师,而道里辽远,四方之士不能胥会。则书院即古侯国之学也。居讲席者,固宜老成宿望,而从游之士,亦必立品勤学,争自濯磨。俾相观而善庶④,人材成就,足备朝廷任使,不负教育之意。若仅攻举业,已为儒者末务,况藉为声气之资,游场之具,内无益于身心,外无裨于民物。即降而求文章成名,足希古之立言者,亦不多得,宁养士之初旨耶?该部即行文各省督、抚、学政,凡书院之长,必选经明行修足为多士模范者,以礼聘请;负笈生徒,必择乡里秀异沉潜学问者,肄业其中。其恃才放诞、佻达不羁之士,不得滥入书院中。酌仿朱子白鹿洞规条立之仪节,以检束其身心。仿分年读书之法,予之程课,使贯通乎经史。有不率教者,则摈斥勿留。学臣三年任满,咨访考核。如果教术可观,人材兴起,各加奖励。六年之后,著有成效,奏请酌量议叙。诸生中材器尤异者,准令荐举一二,以示鼓舞。
又议复广韶学政王丕烈条奏书院教长宜保举分发一折:查书院之设,原以造就人才。我世宗宪皇帝特赐帑金,以资膏火。我皇上谕令督、抚、学臣慎选师儒,以董其事。六年之后,若有成效,酌量议叙。此诚振兴文教,加意作人之盛事。应行令督、抚、学臣悉心采访,不拘本省与邻省,亦不论已仕与未仕,但择品行方正、学问渊博,素为士林所推重者,以礼相延,厚给廪饩,俾得安心训导。仍令于生徒学业时加考核,并宽其程期,以俟优游之化。如果六年著有成效,该督、抚、学臣遵旨,酌量题请议叙。不得视为具文,并混行题请。如此,则选择既当责任,复专于造士之道自有裨益。至于所请九卿保举分发邻省之处,诚恐一时不得其人,不无需延时日。即各举所知以时分发,而该省书院,或未必需人,又不无守候之苦,所奏应毋庸议。
乾隆三年议准:查各学政举荐书院优生到部,其作何奖励之处?向来未有成例。嗣后,应照学政汇题通省优生之例,廪、增生准作岁贡,附生准作监生,俱监肄业。
乾隆四年奉上谕:闻浙江敷文书院内,生童众多,每岁帑金租息仅四百余两,不敷廪饩。著加赐帑金一千两,交该抚经理,岁取息银,以资诸生膏火。
乾隆五年议准:台湾士子远隔重洋,未能前赴鳌峰书院肄业。今台地现有海东书院。据贡生施士安愿捐⑤水田千亩,以充膏火之资。应照省会书院之例,每学各保数人,择其文堪造就者,送院肄业。令该府教授兼司训课,酌量田租多寡,以供书院之用。至该府教授缺出,令该抚于通省现任教授内,由进士、举人出身,择其文理优长者,具题调补。照例三年报满。如果著有成效,将该员酌量议叙。倘不实心训课,即行题参。
乾隆九年议准:书院诸生,宜严加甄别。令驻省之道员专司稽察。
又议准:嗣后,书院肄业之人,令各州、县秉公选择报送。各布政使会同专司稽察之道员,再加考验。其果才堪造就,质非佻达者,方准留院肄业,毋得擅行收送。
乾隆十年议准:书院肄业士子,应令院长择其资禀优异者,将经学、史学、治术诸书留心讲贯,而以其余功兼及对偶、声律之学。其资质难强者,当先工八股,穷究专经,然后徐及余经,以及史学、治术、对偶、声律。至每月之课,仍以八股为主,或论、或策、或表、或判,听酌量兼试能兼长者,酌赏以示鼓励。
乾隆三十年奉上谕:据杨应琚奏甘省兰山书院,于去岁延请丁忧在籍之府丞史茂来主讲席一折,此甚非是!史茂系回籍守制之员,理应闭户家居,以尽三年之礼。至读礼之余,或在家课训子弟,自属分所当为。古人尚有庐墓终制者,即不能取法,亦当杜守里门。若竟住居省会书院,教授生徒,与地方官长宾主应酬,则与居官何异?此不过冀得膏火以资赡给,遂置礼制于不问,特人子之心难安,其又何以为多士表率乎?督、抚有维持风教之责,缙绅中积学砥行,足备师资者,谅不乏人,何必令丁忧人员
居讲席?是应聘者固不能以礼自处,而延请地方大吏亦复不能以礼处人。于风化士习颇有关系!恐他省不无类此者,特为明切晓示,通谕知之。
注释:
①垂,原文为“乖”,误,径改。
②菁莪,《诗·小雅·菁菁者莪》:“菁菁者莪,在彼中。既见君子,我心则喜。”《诗序》云:“乐育材也。君子能长育人材,则天下喜乐之矣。”旧时用“菁莪”典故,皆喻教育人材。朴,《诗·大雅·
朴》:“秡秡
朴,薪之賧之。济济辟王,左右趣之。”秡秡,木盛貌。
、朴,二木名。旧解多谓诗颂统治者用人有方,人材众多。
③士习,原文“士”字上部漫漶,故似“工”字,据意改之。
④善庶,“善”,使动用法,使之善。
⑤捐,原文为“损”,据意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