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考试题目

卷十四 考试题目

顺治九年题准:出题明白正大,不得割裂文义,以伤雅道。又春秋脱母等题,原属纽合,应删去。嗣后考试,止将单题、合题,酌量均出。

康熙八年议准:查洪武年间,《春秋》题旨,以四传为主。至永乐以后,则专主胡传。于是单题之外,有合题,有比题,有传题,至用传语为题。意则主传,而题则仍经。割裂纽合,藏阄射覆。经之若灭且绝者久矣。嗣后乡、会试,并各省学政考试生童,俱应出单题。若兼用四传,则意义不同,取士难于画一,仍应照旧用胡传。

康熙三十六年议准:考试童生,出四书题一,令作时文《小学》题一,令作论,通行直省,一体遵行。

康熙三十九年议准:《孝经》论题甚少。嗣后考试,将性理中《太极图说》、《通书》、《西铭》、《正蒙》等书,一并命题。

康熙四十五年议准:儒童正考时,仍作四书文二篇。复试,四书文一,《小学》论一。

康熙四十九年奉上谕:考试武生、武童,用论二篇。第一篇,出《论语》、《孟子》题;第二篇,出《孙子》、《吴子》、《司马法》题。其乡、会试,原作论一篇,策二篇。今亦照此例,出论题二,策题一。

雍正元年议准:学臣考试生童,旧例岁、科两考,俱出四书题二道,经题一道。盖以五经皆载道之书,朝廷取士之制所并重也。后以岁、科考不准给烛,或遇冬月日短,士子多不能完卷,因止出四书题二道。遂以不出经题为例。而士子亦遂以经学视为缓务,不专心研究,应今学臣。嗣后,岁考用书文二篇;科考则用书文二篇,加经文一篇。如遇冬月日短,则用书文一篇,经文一篇。其有经旨不明,摭拾陈文,希图邀img264者,不得滥取。

雍正六年议准:近来士子,只知记诵时文,以供钞录。而于经史性理之源流,礼乐农桑之实务,全不究心。后场策论,不过临时剿袭,以图完卷。嗣后岁试,令作两书、一经。遇冬日,作一书、一经。科考令作一书、一经、一策。遇冬日,一书一策。若草率塞责者,岁试不准拔在优等,科试不准录送。

又奏准:查雍正元年,考试拔贡,例用两书、一经、一判。今奉旨酌量试以时务策论,应分为两场:首场,四书文两篇、经文一篇;二场,策一道、论一道、判一条。

雍正十二年议准:旧例,儒童正考时,作四书文二篇;复试,则四书文一篇、《小学》论一篇。今按,《小学》乃宋儒朱子纂辑,虽于幼童有裨,究不如圣经之言简意深,广大悉备。嗣后复试儒童,将论题《小学》改作《孝经》。

乾隆元年议准:《小学》一书,与性理相为表里。欲穷性理,必先植基于《小学》,方无躐等之弊。今乡试论题,业已兼取性理。嗣后儒童正考时,仍出四书题二道。复试时,四书题一道,其论题一道,《孝经》、《小学》兼出。

又议准:考试生员诸经题目,不许仍拘标题,以杜剿袭雷同之弊。

又议准:乡、会场之《春秋》合题,原属强为牵合,甚无当于经、传之义,概行停止。

乾隆三年议准:考试命题,固取发明义理,而亦以展拓才思。遇有人文最盛之区,若命题专取冠冕,士子蹈常袭故,或无从img265发巧思。间出截搭诸题,则旁见侧出,亦足觇文心之变化。第必须意义联属,血脉贯通,若上下绝不相蒙。恣意穿凿,割裂语气,殊属伤雅。嗣后学政出题,宜以明白正大为主。即间出长短搭题,亦必求文义之关通,毋蹈割裂之陋习。则既不诡于义理,而亦不img266其性灵。庶文章之能事曲尽,而课士之法亦周详矣。

乾隆五年议准:嗣后保举孝廉方正,除朴实无他技能、不能应试者,照例予以顶带荣身外,其有德行才学俱优、送部引见者,由吏部、礼部定期具奏,于太和门内,试以时务策一道,笺奏一折。其试题,由大学士密拟进呈,恭候钦定。

又议准:选拔贡生,照例于时艺外,兼试以经义、策问各一道。至选举优生,除照例核选外,亦须试以经义、策问。必文理优通者,始行入选。

乾隆八年议准:考试岁贡,各属远近不同,势难汇齐送考。若拘先后一题之例,则考过一棚,预知题目,皆可宿构。嗣后考试岁贡,经书判语,俱令随时命题,以改旧习。

又议准:训课童蒙,必先小学。既切于身心,自裨于风俗。嗣后童生入学复试时,论题务用《小学》。凡府、县试,亦令于复试时用《小学》命题,作论一篇。必通晓明顺者,方许收取。

乾隆十一年议准:拔贡之年,学政随场考取,咨明督、抚存案。俟科考事竣,传齐通省选拔之人,会同督、抚,就学政考院,通行复试一场,酌用四书文、经文、策各一篇。

乾隆十四年议准:诗、古文、词,与制义相为表里。嗣后各省考试选拔时,首场用经书、策各一篇;二场裁去判语,用论一道,益以一诗、一赋。两场俱美,方准入选。若古学未精,亦不准其选拔。

乾隆十七年议准:查拔贡朝考钦命论题,均系《孝经》、性理通融互出。嗣后各省考选拔贡,亦应以《孝经》与周子《太极图说》、《通书》及张子img267《西铭》等书,参出论题,以昭画一。

又议准:考试拔贡,第一场经文一篇,改为经解,于御纂诸经内,摘取异同大义,发问数条,令诸生各就所习本经答问。其有能通他经者听。

乾隆二十三年议准:嗣后岁试,减去书艺img268一篇,用一书、一经。科试,减去经义一篇,用一书、一策。不论春夏秋冬,俱增试律诗一首。酌定五言六韵,学臣命题。遵照乡试题定之例,期于中正雅驯,不得引用僻书私集。其应用韵本,令学政有为备办,临期给发,酌量足用,以便士子检阅。如诗不佳者,岁试不准拔取优等,科试不准录送科举。

又议准:查向例,考取拔贡,用两书、一经、一判。雍正六年,加试以时务策论。因分为两场,首场用两书、一经,二场用策、论、判各一。朝考试以书艺、论、判各一。今乡、会试二场,既奉旨裁去论、表、判,易以经艺及五言八韵诗,则拔贡场规,亦应画一遵行。嗣后考取拔贡,二场改为策一、诗一。朝考改为书艺一、诗一。各省考试岁贡,亦改判为诗。其保送之优生到部,照现议拔贡之例,试以书艺一、诗一。并令各省学政,于考试优生时,即兼试诗题,以昭画一。

乾隆二十五年议准:嗣后岁、科两试,童生兼作五言六韵排律一首。教官于月课时,亦一体限韵课诗。

又奏准:自壬午科以前,考试童生,能作一书、一经者,不拘诗之有无,皆听就文酌取。至乾隆二十八年以后,则以一书、一经、一诗,永为成例。如三者不能兼作,照宁缺勿滥之例办理。

又议准:书艺以阐圣贤精蕴,而命题关系行文。即欲杜抄袭之弊,避熟取新,亦必联络贯穿,勿背于理。若上下不伦,绾合无理,流传学校,殊非厘正文体之意。至府、州、县,均有童试之责,亦应一体饬禁。其坊间所刻时尚巧搭选本,并饬地方官,查禁销毁。

又议准:嗣后直省童生应试,俱以一书、一经、一诗命题。其经文既准书艺,务期发挥经旨,理明词达。倘有模糊舛错,草率敷衍者,书艺虽佳,不得录取。

乾隆二十九年议准:考选拔贡,头场,书二篇,经解一篇。二场,策一道,论一篇,五言八韵诗一首。通行各省学政,一体遵照。

注释:

①四传,指解释儒家经典《春秋》之《左传》、《公羊传》、《img269梁传》及后出之《春秋传》。

②胡传,即胡安国所作《春秋传》。胡安国,南宋经学家,长于春秋学,系出孙复再传。其所撰《春秋传》三十卷,往往借用《春秋》议论政治。明初宗法程(颐)、朱(熹),以安国之学私淑程颐,遂定此书为科举取士之教科书。

③射覆,古代游戏,将物件预为隐藏,供人猜度。后世酒令用字句隐寓事物,令人猜度,也称射覆。

④书文,即四书文之省称。

⑤《小学》,中国旧时儿童教育课本。宋朱熹、刘子澄编。辑录符合封建道德之言行,共六卷,分内、外篇。内篇包括《立教》、《明伦》、《敬身》和《稽古》,外篇包括《嘉言》和《善行》。

⑥躐等,躐,音猎,逾越。躐等,不按次序,逾越等级。《礼记·学记》:“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⑦上下绝不相蒙,蒙,欺骗,隐瞒。《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上下相蒙。”

img270,音闭,意为闭塞、掩闭。《诗·img271img271风·载驰》:“我思不.。”

⑨拔贡朝考,清制,初定六年一次,乾隆中改为十二年一次,每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名,由各省学政从生员中考选,保送入京国子监学习,作为拔贡。肄业后经过朝廷考试合格,可以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

⑩周子,即周敦颐,北宋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小溪上,取营道故居濂溪以名之,后人遂称为濂溪先生。其学说,对后来理学发展有很大影响。著作有《太极图说》和《通书》等,后人编为《周子全书》。

img273张子,即张载,北宋哲学家,字子厚,凤翔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讲学关中,故其学派被称为“关学”。著作有《西铭》、《正蒙》、《经学理窟》、《易说》等,编入《张子全书》中。

img274书艺,即四书文。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于去恶》:“书艺、经论各一,夫人而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