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七 商学事例

卷六十七 商学事例

顺治十一年题准:商籍生员,长芦盐运使司所属在直隶者,附河间府学。两淮所属,附江南扬州府学。两浙所属,附浙江杭州府学。在山东者,附济南府学。陕西所属,附宁夏府学。山西有河东运城,另设运司学。

康熙六十年议准:广东盐商子弟取进童生,分拨府学及南海、番禺二县学。

雍正十年题准:直隶天津县、沧州,既改隶天津府,其商、灶二籍取进童生,不必另设教官,即令天津府儒学督课。

乾隆三年议准:广东商籍生员,向分拨广州府及南、番二县学肄业。应照直隶天津府例,将三学商籍生员悉归广州府儒学考课。

乾隆八年议准:商童考试,例由盐道衙门录送。虽有廪保,仍以甲商保结为凭。但穷商射利,或有招致冒籍,假充子侄冒考,致生顶替代倩诸弊。嗣后,如有甲商混保冒籍者,即将该商斥革,照不应律治罪。

乾隆十六年议准:广东商籍生员,册开二百余名,其应岁、科考者,仅百余名,余皆入游学、患病项下。至乡试之时,始赴补考录遗。平时半回本籍,并非真正商人子弟相依不能远离者可知。请敕下该督、抚、学政及本管之盐运使,严加查核。必实系商人子弟,在行盐地方居住,不能回籍应试者,方准入商籍应试。如商人子弟中佳卷不敷学额,宁缺毋滥。倘查出虽系商人一族,而不住行盐地方,及他姓冒入商籍,即将保送之该商照例议处。

乾隆十七年议准:嗣后,本官由民籍中式者,其子孙应于民籍内编入官卷,不得复冒商籍。已经入学者,查明勒限改归。未入学者,不得复应商童之试。违者,照例治罪。若本官原由商籍中式者,其子孙应于商籍内编入官号,亦不得复于本籍重编官卷。其同胞兄弟之子,与本官同籍者,照例编为官卷。若与本官民、商异籍,不得借名改归,以图侥幸。

乾隆二十年议准:广州府商学生员,有并非商人嫡属者。准照雍正六年广州府等学隔府、隔县混冒入学者,许其呈首,改归本籍之例,令该督、抚、学政转饬盐运使,将商学生员彻底清查。内有他姓冒入商籍,及虽系商人一族,而不住行盐地方者,悉令改回原籍。该学政仍造册报部查核。自此次清查后,倘仍有冒考滥结,及学臣宽纵等弊,一经发觉,照例分别议处。

乾隆二十二年议复顺天学政庄存与咨呈天津府灶籍内,有山东武定府属之海丰、乐陵、阳信三县生童,缘伊等盐场俱属长芦运司管辖。其考试,俱归天津灶籍。今海丰、富民、海闰等场,虽现在并不开场煎盐,但实系纳课灶丁,应否仍作灶童,抑或改入民籍等语:查人户以籍为定。凡军民驿灶,不得变乱版籍。是灶户之定为灶籍,律载甚明。原与行盐商人不住行盐地方,其子弟不准应考商籍之例不同。今该处灶童,应归灶籍考试。遵照定办理。

乾隆二十三年议准:寄籍下江之徽商,与原籍不远。其子弟既得回籍应试,而行销浙盐,在浙省杭州府复设有商学,准其考试,不便重占扬州商籍,以滋冒考之弊。嗣后,除徽郡之人挈家入籍者,地方官遵照入籍定例办理外,其应考商籍者,应令该学政及盐运使遵奉定例,严加察核,不得徇纵。至于考试商籍,务以引名为据,不得凭捐照所开之寄籍,借以为子弟冒考之端。其从前以寄籍报捐者,均应查明,令其改归原籍,咨部换照。

乾隆二十七年议复广东学政郑虎文条奏商籍事宜一折:查粤东商籍,自康熙六十年开设以后,凡商人嫡属子弟,均令入试。今该学政请将士商子弟已经取入商学者,尽行改归民籍,不得复以商籍冒应童试,似属清厘冒籍之意。但童生应试,原以入学为中式之地。查粤东商籍乡试,其应试者不下百余名,定额止取中一名,较之民籍,难易迥殊。若勒令概归民籍,则凡各省商人之在粤者,转可借土商名色,朦胧影射,希图民籍中式。是欲清厘商籍,反致引商入民,弊端由此滋甚。于粤东学政,殊无裨益。倘有重考冒籍等弊,例禁本严。惟在该学政于临考时,责成教官、廪保及保商等切实稽查,自可杜弊。

又奏称埠商子弟,即有该省人充当者,埠设该省,粤本无居,请勒归本籍应试等语。查广西、江西、福建、湖南四省,既系行销粤盐,则伊等均系办商子弟,自应编入商籍,未便禁其考试。况清厘籍贯,但当分别其为商、为民,不应于商人之中又为区别,反致偏枯。所有广西等四省埠商嫡属子弟,应仍照旧例,与江、浙等省商人子弟一体考试。

又奏称应试商童,预年报名,运司给与执照。每岁春秋二季,验照一次,亦即扃试文艺,以核其真伪、优劣等语。查商童应试,本由运司考试申送。果有顶替等弊,总在临考时实力稽察厘剔。若令赴司验照,又令扃试文艺,在运司为盐务总汇,办理未免琐屑。而给照之后,其人之年貌相似者,仍可顶替,究亦难凭。防弊之法,实属毋益。所奏均毋庸议。至所称请停父兄保认之例,令运司于总商中择其品行端方者,专其保认之处。查定例,商人子弟考试,即令该商出结保送。如有捏饰情弊,一经察出,即将保结之商人照例议处。是保商之扶同捏饰,定例綦严,而究系伊等父兄亲族,其中保无捏饰情弊。嗣后,考试之期,应令运司于总商中择老成殷实者数人,充当保商。于收考时,查明应考商童,出结保送。运司严加考试录取,造册申送学臣。其保商倘有徇情滥保贿嘱等弊,查出,仍照例严行治罪。

乾隆四十一年议准:两淮商籍,现在额多人少,自不应仍照原额取进,以滋冒滥。亦不便以商、灶之额摊入民额,致启混淆之弊。酌定商、灶每十名各取进一名。其尾零过半者,亦准取一名。照例附入扬州府学。嗣后,商、灶倘人文复盛,仍于原额内通计酌取,总不得过原额二十名之数,以示限制。仍令该学政每届考竣之期,开造清册。并将商、灶应试各若干名,即于文内声明,呈送礼部查核。如考试童生虽与取进额数相符,而佳卷不敷,仍照宁缺无滥之例办理。

注释:

①长芦,即长芦盐区,在河北省、天津市渤海沿岸,为北起山海关南至黄骅县盐场的总称。元始设河间盐运司,明初改名长芦,以运司驻在长芦镇(今沧州市)而得名。清康熙后运司移驻天津,而长芦之名不改。

②因原文较长,在此据文意试为分段。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