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九 寄籍入学
卷二十九 寄籍入学
顺治元年题准:设寓学于京城。远方士子游学者,取的当保结,准附顺天府学考试。
顺治二年题准:寓学诸生本年乙酉乡试,准暂分监生中额三名。嗣后俱发回本省。如父母坟墓向在北方,即系土著,学臣核实,许令入籍应试。
顺治十年题准:各处生、童,愿赴辽东入籍应试者,由本地方官起文赴部,送至辽东垦田附籍。
顺治十四年题准:直省俊秀,愿充辽生者,许全家移住,令该府收入版籍,一体考试。
康熙五年题准:辽生寄籍山东者,归并山东各学考试。寄籍永平者,归并永平府学考试。其山东、永平寄籍辽生,并夹字号名色,俱行除去。
康熙十年题准:安插垦荒武弁,永驻入籍纳粮当差者,其子弟均准考试。
康熙四十二年题准:贵州童生,照滇省例,许同省各府之人应考。俟人文充盛,再行禁止。
雍正二年议准:贵州儒童,日渐增益。即下州小县,亦可不致缺额。嗣后将考取童生,隔府、隔县拨入别学之例,永行禁止。
雍正六年议准:广东韶州右翼镇三营兵丁,随师入广,迄今三世,分防各县。田、宅、坟墓俱在斯土,无籍可归。与入籍二十年以上之例相符。应准其入籍分防之各县,照商童保结之例,于县考时,令各营该管之千总把①,总出结保送。并令各营童五名互结,先期投递本营专辖官,以便移送入籍之各县。该县验明,即准收考。倘非兵丁子弟,及入籍未及二十年者,本童并互结各童均治罪。其滥行出结之武弁,照徇庇例降二级调用。再民籍廪生,与营童声气不通,恐借端勒索。业有本营保送,准暂停民籍廪保。俟营童中有入学补廪者,再准保结。其别处有与韶州镇事体一类者,照此例行。
雍正九年议准:广西泗城、镇安二府,现无应试生童。应令外省及本省异府之人,有情愿入籍者,具呈府、县,造入烟户册②,即申布政司咨查本籍。如无过犯,准其入籍考试。仍呈明学政衙门注册。该学政于考试时,按籍而稽。如册内无名,不得混考。入学中举之后,照奉天定例,不许搬回原籍。其嫡亲子男弟侄,同时入籍有名者,准一体考试。无名者不准冒考。至入籍后,饬令地方官严行稽查。如有行踪诡秘,不守本分者,立即逐回原籍。如地方官失于觉察,该管上司指名题参,照例议处。其童生应试,例用廪生保结,及五生互结。泗、镇二府,既无廪生,应令入籍考试之人,即为土著童子之师。使之薰陶渐染,以开其愚蒙。至应试时,即令以业师为保结。其庆远府属之荔波县、东兰州,太平府属之宁明州,既无应试生童,与泗、镇二府相同,应准照此例。再嗣后,如有土属内以土改流③之州、县,亦均照此例。准外省及同省异府之人,入籍考试。俟十科后,均行停止。
又议准:江西棚民④,近年读书愈众。饬令地方官逐一清查。有实在入籍二十年以上,有田、粮、庐、墓者,准其在各居住之州、县一体考试,量加入学额数。其年例不符者,不许滥行收考。至棚民之兄弟叔侄,及外姻亲属,仍居原籍,未曾同为棚民者,不许顶冒应试。本籍童生,亦不得混入棚民内冒考。违者均照冒籍例治罪。本童各于应考时,取具邻里甘结,及五童互结,方准报名应试。
乾隆元年议准:滇省广南、丽江、普洱三府,及昭通府属之恩安、永善二县,镇沅府属之恩乐县,东川府属之会泽县,现在夷多汉少,人文寥落,难以敷额。除现任本处官员子弟,不准入籍考试外,如有异省及本省异府之人,情愿移家入籍⑤者,准照广西太平等府之例,同土著之人一体考试。入学之后,永为土著,不许移家复回原籍。如父兄伯叔已经入籍,其子弟欲附籍应考,亦必均令移居,方准考试。如有入学后移家复回原籍,及其子弟并未移家而混冒入学者,即行斥革。倘徇隐不报,一并参处。或该地方渐染熏陶,人文日盛,可以无虑缺额,即将入籍移家之例奏请停止。其从前寄籍各学之生,若改归原籍,则土著无多,未免学校空虚,应免其改归原籍。
乾隆三年议准:广西泗城、镇安二府,及庆远府属之东兰州、荔波县,太平府属之宁明州,自今外省之人入籍考试以来,窜名冒籍者纷纷不绝。其实并未尝身在地方安居久住。土著士子,何从受其教益?应将泗城、镇安等府属准令外省入籍考试之例即行停止。仍令该抚转饬该地方官,留心稽查。嗣后倘有外省之人,窜名冒考,将本人及廪保照例治罪。并将失察之官,题参议处。
乾隆四年议准:广西泗城、镇安、庆远等府,西隆、归顺、东兰等州,外省入学之文、武生六十余名,非现任官之子弟亲戚,即各衙门西席⑥、幕宾。求一实在入籍教导土著之人,杳不可得。应令该学政查明,咨回本籍肄业应试,仍分晰造册报部,以杜冒滥之弊。
乾隆二十五年议准:各省三流⑦发遣,及安置为民各犯,原系罪应迁徙。既到配所,即系彼地编氓。如有嫡属子孙,同赴配所,情愿应考者,令该犯于到配时,呈报地方官立案。不拘年限,准其入籍考试。其非系嫡属子孙,虽随行抚养,概不许托名混冒,仍责令各地方官严行稽查。倘有倚恃亲属,希图冒籍者,本犯照例治罪。失察之地方官,照混行收考例,降一级调用。
乾隆二十八年议准:江西通省,除抚州等六府州,并无棚童。其余虽有棚民,实无应考。并有棚童向归土籍者。惟南昌府属之宁州等五州县,及瑞、吉、饶、袁四府所属五县,俱自雍正九年起,另额取进。但向之应试,数百名及百余名者,今或仅五十名,或止二三十名、十余名不等。为数既属无多,又系年久合例,自应归入土籍考试。万载一县,虽有二百四十名,而通省既议归并土籍,不便独存一县,以致两歧。嗣后江省棚民,均归土籍一体考试,毋庸另立棚籍,以杜冒占。至棚童既统归土籍,枪冒必须严查。应于编排保甲⑧时,查实在入籍年分。应考人数、姓名、年岁,逐一造册注明。再于考试之时,责成廪保排甲,互相查察。果无情弊,方准考试。倘查察不严,少有滋弊,照例究拟。
乾隆三十二年议复福建学政王杰条奏该省寄籍生员中,有入籍二十年者,准其改入寄籍应试一折:查闽省因户籍不清,互考滋弊。是以乾隆十一年彻底清查,饬令更正。若寄居他邑生员,即准其改入寄籍地方,必致伊等子弟仍复朦混跨考。且一开此例,纷纷呈改。既启现在胥吏需索之弊端,更非从前清厘户籍之本意。所奏应毋庸议。
注释:
①千总把,千总与把总之合称,亦简称千把。千总,官名。明初京军三大营置把总,嘉靖中增置千总,皆以功臣担任。以后职权日轻,至清为武职中之下级,位次于守备。把种,明清各地总兵属下以及明驻守京师三大营、清京师巡捕五营皆设把总,为低级武官。
②烟户册,烟户,即人户。《清会典·户部·尚书侍郎职掌五》:“正天下之户籍,凡各省诸色人户,有司察其数而岁报于部,曰烟户。”烟户册,即户口簿。清袁枚《随园随笔·烟户册》:“今州、县造男女口数号烟户册。”
③以土归流,即改土归流。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世袭土司,改行临时任命之流官统治。改土归流后,原土司地区施行与汉族地区相同之政治制度,如丈量土地、征收赋税、编查户口、组织乡勇等;加强了边远地区和内地经济、文化交流,也加强了中央对边远地区之统治。
④棚民,指清代在山上搭棚居住之流民。《清史稿·食货志一》:“棚民之称,起于江西、浙江、福建三省。各山县内,向有民人搭棚居住,艺麻种箐,开炉煽铁,造纸制菇为业。”
⑤入籍,原文为“人籍”,误,径改。
⑥西席,古人席次尚右,右为宾师之位,居西而面东。据清梁章钜《称谓录》卷八载:“汉明帝尊桓荣以师礼,上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故师曰西席。”后尊称受业之师或幕友为“西席”。
⑦三流,旧律,判处流刑者,流放之地,据罪行轻重而分为远近三等,谓之三流。《唐律·名例》:“流刑三: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
⑧保甲,旧时国家之户籍编制。清代保甲之法,十户为牌,设一牌头;十牌为甲,设一甲头;十甲为保,设一保头。户给印牌,书其姓名丁口,出则注其所往,入则稽其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