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三 山西学额

卷五十三 山西学额

太原府学,额进十七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阳曲县学、榆次县学、文水县学,各额进二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太原县学、太谷县学、祁县学、徐沟县学、清源乡学、交城县学、兴县学,各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岢岚州学,额进八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岚县学,额进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平阳府学,额进十七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临汾县学、襄陵县学、洪洞县学、曲沃县学、太平县学、翼城县学,各额进二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浮山县学,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吉州学,额进十二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岳阳县学、汾西县学、乡宁县学,各额进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潞安府学,额进二十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长治县学,额进二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长子县学、屯留县学、襄垣县学、黎城县学、壶关县学,各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潞城县学、平顺乡学,各额进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汾州府学,额进二十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汾阳县学、介休县学,各额进二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平遥县学、临县学,各额进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孝义县学,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永宁州学,额进十二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石楼县学、宁乡县学,各额进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大同府学,额进二十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大同县学,额进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应州学、浑源州学,各额进十二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怀仁县学、山阴县学、灵邱县学、广灵县学、阳高县学、天镇县学,各额进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朔平府学,额进十五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右玉县学,额进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朔州学,额进十五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马邑县学、左云县学、平鲁县学,各额进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宁武府学,额进十五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宁武县学、神池县学、五寨县学,各额进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偏关县学,额进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泽州府学,额进十五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凤台县学、高平县学、阳城县学,各额进二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陵川县学、沁水县学,各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蒲州府学,额进十五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永济县学、猗氏县学,各额进二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临晋县学,额进十五名,廪生十名,增生十名。虞乡县学,额进十名,廪生十名,增生十名。临晋、虞乡,二年轮贡一名。荣河县学、万泉县学,各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辽州学,额进十五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榆社县学,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和顺县学,额进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沁州学,额进十五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沁源县学,额进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武乡县学,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平定州学,额进十五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乐平县学、寿阳县学,各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盂县学,额进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忻州学,额进二十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定襄县学,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静乐县学,额进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又拨太原府学旧额内入学一名,在忻州属各学,凭文取进。代州学,额进二十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五台县学、繁峙县学,各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崞县学,额进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又拨太原府学旧额内入学二名,在代州属各学,凭文取进。

保德州学,额进十二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河曲县学,额进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解州学,额进二十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安邑县学,额进二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夏县学,额进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平陆县学、芮城县学,各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绛州学,额进二十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稷山县学、绛县学,各额进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闻喜县学,额进二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河津县学、垣曲县学,各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隰州学,额进十二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大宁县学、蒲县学、永和县学,各额进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霍州学,额进十二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赵城县学、灵石县学,各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康熙五十九年议准:山西太平县,改为大学,取进童生十五名。浮山县,改为中学,取进童生十二名。

雍正二年遵旨题准:山西之忻、代、蒲、解、泽、绛六州,阳曲、榆次、文水、临汾、洪洞、曲沃、翼城、闻喜、汾阳、介休、长治、临晋、猗氏、安邑、高平、阳城、太平、襄陵十八县,照府学额,各取进童生二十名。蔚、朔、辽、沁、平定五州,绛、临、大同、盂、崞、夏、稷山七县改为大学,各十五名。保德、吉、隰三州,黎城、壶关、繁峙、兴四县,改为中学,各十二名。又太原府、平阳府,已分设直隶诸州,属府辖者止各存十一州县,不便将州辖童生拨入府学。应将府学二十名,即于府属各州、县拨入。其蒲州等十二州县,除闻喜县已属平阳府,拨入府学外,其余州、县照旧例,听往运学考试。

雍正四年议准:山西新设朔平、宁武二府,照山西大学例,取进童生十五名,设廪、增各三十名,两年一贡。右玉县系两卫归并,偏关县系两所归并,各取进十五名。左云、平鲁二县,及大同府新设阳高、天镇二县,均照旧卫额,各取进八名。以上六学廪、增及出贡,均照县学之例。宁武府属之宁武关,新设县学,照小学例,取进八名。廪、增出贡,俟十年后,题请再议。新设神池、五寨二县,取进童生各六名,俟人文充盛,题请议增。

雍正七年议准:山西临晋县,原额取进童生二十名。今既分为两县,应各取进十名,将临晋县训导一员分拨新设之县,办理学务。

雍正九年议准:临晋分设虞乡,原议将学额二十名两县平分,但临邑钱粮倍于虞乡,仅取进十名,未免偏枯。应将临晋照大、中学之例,加增五名,共取进十五名。

雍正十三年议准:山西太原府学,原取进童生二十名,酌减三名,以一名归直隶忻州,二名归直隶代州。其太原府学额数,除减去三名外,应存留十七名。又蒲州升府,应准其设立府学,于平阳府取进童生二十名内,拨分三名,共取进十五名。又泽州升府,应照蒲州府例,准其设立府学,取进童生十五名。

乾隆二年议准:山西朔平、宁武改府已久,人文渐盛。应照州学例,加设廪、增各十名,足三十名之数,照例三年两贡。又神池、五寨二县,文、武童生原议取进六名,近来人文充盛,应各加取二名,以符小学八名之额。与宁武县学均设廪、增各二十名,两年一贡。其添设廪、增,照例于岁、科两考,将优等合例生员每案添补各四名。俟廪额补足后,方准较其年分之浅深,挨次出贡。

乾隆二十九年议准:山西徐沟、清源两县,原设学额各十二名,廪生各二十名。今清源归并徐沟,应照直隶魏县裁并大名等县之例,将裁汰之清源县学改为清源乡学,文、武生童另编乡学字样。岁、科考试名数及帮补廪、增,出贡选拔,均照旧办理。徐沟县训导,移驻清源乡学,董率清源乡学士子。

又议准:山西平顺县,归并潞城、黎城、壶关三县管理。应照直隶裁并大名等县之例,将原隶平顺住址之文、武生童,另编平顺乡学字样。岁、科取进名数及帮补廪、增,出贡选拔,均照旧例办理。已裁之平顺县训导,仍留乡学,管理乡学事宜,即隶潞城县管辖。

又议准:山西宁武府偏关县教谕裁汰,仍留训导一员,驻img449县城,专司督课。

注释:

①一年一贡,原文“年”前为空白,据上潞安府学、汾州府学之体制补出“一”字。

②入学,原文误为“人学”,径改。

③盂,原文为“孟”,误,径改。按,孟县在河南省,清直隶州平定则有盂县。参《清史稿·志三十五·地理七》。

④乡学,指乡村学塾。

⑤帮补,即候补。《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好文字!好文字!就做个案元帮补也不为过,何况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