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六 江苏学额
卷四十六 江苏学额
江宁府学,额进二十五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上元县学、江宁县学、句容县学,各额进二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溧水①县学、高淳县学,各额进二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江浦县学、六合县学,各额进十六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苏州府学,额进二十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长洲县学、震泽县学、常熟县学、新阳县学,各额进十三名,廪生十名,增生十名,四年一贡。元和县学、昭文县学、昆山县学,各额进十二名,廪生十名,增生十名,四年一贡。吴县学,额进二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吴江县学,额进十二名,廪生十名,增生十名,四年一贡。
松江府学,额进二十五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华亭县学、娄县学,各额进十六名,廪生十四名,增生十四名,四年一贡。上海县学,额进十四名,廪生十二名,增生十二名,四年一贡。奉贤县学、金山县学,各额进十三名,廪生十一名,增生十一名,四年一贡。南汇县学,额进十五名,廪生十四名,增生十四名,四年一贡。青浦县学,额进二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常州府学,额进二十五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武进县学、无锡县学、荆溪县学,各额进十二名,廪生十名,增生十名,四年一贡。阳湖县学、金匮县学、宜兴县学,各额进十三名,廪生十名,增生十名,四年一贡。江阴县学,额进二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靖江县学,额进二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镇江府学,额进二十五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丹徒县学、丹阳县学、金坛县学、溧阳县学,各额进二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淮安②府学,额进二十三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山阳县学、盐城县学,各额进二十一名,廪生十六名,增生十六名,二年半一贡③。阜宁县学,额进八名,廪生八名,增生八名,四年一贡。清河县学、安东县学、桃源县学,各额进二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扬州府学,额进二十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江都县学,额进十三名,廪生十名,增生十名,四年一贡。甘泉县学,额进十二名,廪生十名,增生十名,四年一贡。仪征县学、兴化县学,各额进二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高邮州学,额进二十五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泰州学,额进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东台县学,额进十名,廪生十名,增生十名,三年一贡。宝应县学,额进二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徐州府学,额进二十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铜山县学,额进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萧县学、沛县学、丰县学、砀山县学,各额进十六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邳州学,额进二十五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宿迁县学、睢宁县学,各额进二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太仓州学,额进十三名,廪生十五名,增生十五名,三年一贡。镇洋县学,额进十二名,廪生十五名,增生十五名,三年一贡。嘉定县学,额进十三名,廪生十名,增生十名,四年一贡。宝山县学,额进十二名,廪生十名,增生十名,四年一贡。崇明县学,额进二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又拨苏州府学旧额内入学五名,在太仓州属各学凭文取进。
海州学,额进二十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沭阳县学,额进二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赣榆县学,额进十六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又拨淮安府学旧额内入学二名,在海州属各学凭文取进。
通州学,额进二十五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泰兴县学,额进二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如皋县学,额进二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海门乡学,额进十名,廪生十名,增生十名,二年一贡。又拨扬州府学旧额内入学五名,在通州属各学凭文取进。
康熙二十八年奉上谕:江浙人文繁盛,增广入学额数。
遵旨议准:小学十二名,中学十六名,大学二十名,府学二十五名。
雍正二年遵旨题准:江南苏松属之太仓、高邮、通、泰、邳五州,上元、江宁、句容、溧阳、长洲、吴、吴江、常熟、昆山、嘉定、华亭、娄、上海、青浦、武进、无锡、江阴、宜兴、丹徒、丹阳、金坛、山阳、盐城、江都、仪征、泰兴、兴化二十七县,照府学额,各取进二十五名。海州及溧水、高淳、崇明、清河、桃源、安东、宿迁、睢宁、沭阳、宝应、如皋十一县,并金山一卫,改为大学,各二十名。江浦、六合、赣榆三县,改为中学,各十六名。其通州所属之海门乡,向另取六名,今加四名。
雍正四年议准:江南苏、松、常三府,新分元和等十三县,原系长洲等旧县分设,地不加广,人不加多,取进生员,从前已经增额,今不便复议加增。应查明新旧州县所分地方之大小,人数之多寡,即于二十五名正额内分取。苏州府属之长洲、震泽、常熟、新阳各进十三名。元和、吴江、昭文、昆山各进十二名。松江府属之华亭、娄、上海、福泉各进十三名。奉贤、金山、南汇、青浦各进十二名。常州府属之阳湖、金匮、宜兴各进十三名。武进、无锡、荆溪各进十二名。太仓州及嘉定县各进十三名。镇洋、宝山各进十二名,其廪、增生额数,俱各半分隶。
雍正十三年议准:江南江都县,原额取进文生二十五名,武生十五名,廪、增各二十名。今分设甘泉县,照长洲分隶元和县之例,各半分取。江都取进文生十三名,武生八名。甘泉文十二名,武七名。其原额廪、增,各半分隶两县。廪、增缺出,于新旧两县各归挨补。现在文、武诸生,令地方官查清居址,就近分拨两县肄业。其原编廪粮,各半分支至出贡年分。应统计二县廪生食饩先后,照县学二年一贡之例,挨次轮贡。挨所拨旧廪出贡完后,两县新补廪生,各准其四年一贡。又山阳、盐城二县,原额各取进文生二十五名,武生十五名,廪、增各二十名。今新设阜宁一县,系山阳、盐城二县划分,应于山阳取进童生额内拨归阜宁文六名、武四名,于盐城额内拨归阜宁文六名、武四名。计山阳、盐城各额进文童十九名,武童十一名。阜宁额进文童十二名,武童八名。其应拨入府学者,该学政凭文拨取。山阳县学原设廪、增,各拨六名;盐城县学廪、增,各拨四名,归分设之阜宁县学。山阳仍留廪、增各十四名,盐城各十六名。阜宁拨入廪、增各十名。廪、增缺出,诸生考取前列者,在各本学帮补至出贡年分。现在山阳、盐城分拨阜宁之廪生,应各于所拨之县,挨次二年一贡。挨④分拨旧廪出贡完后,新补廪生,山阳、盐城各五年二贡,阜宁四年一贡。
又议准:江南苏州、淮安、扬州三府,分设太仓、通、海三直隶州。将苏州府学童生入学额数,酌拨文五名、武三名归太仓州学。扬州府学,酌拨文五名、武三名归通州学。淮安府学,酌拨文、武各二名归海州学。
又议准:江南徐州升府,照各府学例,取进童生二十名,于所属各州、县内取拨。设廪、增各四十名,新设之学,廪额未能一时补足,应俟十二年后,照府学例,一年一贡。其新设附府之铜山县学,取进童生十五名,设廪、增各二十名。即于现在徐州学之廪、增各三十名内,酌留二十名。余十名,改入徐州府学。其廪生照县学例,二年一贡。
乾隆八年议准:福泉县原由青浦分设。今既裁汰,所有入学及廪、增额数,均应归并青浦,照旧二年一贡。
乾隆二十一年议准:江南金山卫学,酌减四名。岁、科两考,各取进文童十六名,仍归华亭县收考,生员归松江府学兼管。其考试时,该学政仍责成地方收考官并廪保严行稽查,毋致军民混冒。
乾隆二十二年议准:淮安府属之阜宁县,于雍正二十年,由山阳、盐城二县划分,其学额亦于山、盐二县拨入。阜学额进文生十二名、武生八名,廪、增亦于山、盐二县内共拨十名,四年一贡。从前分拨时,仅照学册隔二拨一,隔三拨一。以致所拨之生,土著无几,率多山、盐之人。其子弟又复转辗援引,冒籍混考,弊端百出。应将居址山、盐现充阜学诸生,及应试子弟,逐一清查,俱令分界改归各本籍应试,毋许仍前冒考。其阜学既将山、盐生童改归,土著无几。应将阜宁原进额内,拨还山阳、盐城文生各二名,武生各一名。额进文生八名、武生六名。廪、增亦应拨还山阳二名,作为实额。盐城原拨数少,毋庸拨还。所遗阜邑廪、增各缺,应准于岁考后,照例帮补。其改归本籍各廪、增作为虚廪虚增,照考案挨次顶补至出贡年分。应俟廪缺补足后,扣算办理。并嗣后饬令地方官,按照烟户册籍,彻底清查。实有田粮庐墓者,方准收考。如仍有混冒,查出,将本生廪保照例治罪。
乾隆二十二年议准:江南通州、崇明、昭文之薛家、永兴等一十六沙,毗连海滨,界址交错。雍正十一年间,改隶通州管辖。居住外沙之户,即令入通考试。乾隆元年,给事中马宏琦奏请另立沙童进额,或改回原籍考试。部议令以崇明之半洋大安戏台沙为准:沙以南,赴崇、昭考试;沙以北,赴通考试。毋庸另编沙籍取进。嗣于乾隆二年,前学臣张延璐据该州绅士呈请,熟参情势,通童与沙童断难合一,因饬令该州另编沙籍坐号,各建棚闱考试。于通州学额内,拨进沙童文生一名、武生一名。二十年来,相沿不改。通童与沙童俱各相安,自可毋庸更张。嗣后,应仍照旧编明沙籍,各棚考试。至通州学额,原取进二十五名。雍正十三年,将扬州文童正额酌减三名,归于通州,共二十八名。今通州额内,即拨与沙童二名,尚存二十六名,额仍不少,毋庸增设。
乾隆二十四年议准:南淮安府属之山阳县,将原拨阜宁廪生,改还二名。山阳一学,除本籍廪生十四名,候廪七名,加以改回实廪二名,虚廪十名,统计三十三名,出贡未免壅滞。应将山阳廪生,暂改为二年一贡。俟改回廪生贡完日,仍照例五年二贡。
乾隆二十五年议准:江南松江府金山卫学,生员改归民籍者逾半。现在廪、增学额自宜均行酌减。应将该卫学原额取进十六名,减去四名,定为十二名。额设廪、增各二十名,分拨华亭、娄县、上海、南汇四学各一名,外再酌减四名,准其存留廪、增各十二名,三年一贡。其改归各生内,有原系廪、增,应按其年分照额补足,其余仍准作虚廪、虚增。该卫现存廪生内,如不足十二名之数,应令该学政俟廪、增补足后,再行照例起贡。
乾隆三十三年议准:江南扬州府属之泰州,分设东台县。应将泰州额进文童二十五名内,分拨东台县十二名;廪、增各三十缺内,分拨十缺,三年一贡。
乾隆三十四年议准:泰州额设廪、增,既将十名分拨东台县,若仍照州学例,三年两贡,未免太骤,应改为二年一贡。
乾隆三十五年议准:江南泰州,分设东台县。原议将泰州原进文童学额二十五名内,分拨东台十二名;武童十五名内,分拨七名。但东台应考人数不及泰州三分之一,自宜通融裒益,以昭平允。嗣后岁、科两试,将泰州改取文童十五名,东台改取十名。其武童,泰州原议取进八名,改取九名。东台原议取进七名,改取六名。
乾隆三十八年议准:江苏金山卫学裁汰,将取进童生原额十二名,分拨华亭、娄、南汇三县各三名,廪、增生缺亦各三名;奉贤、上海、金山三县各一名,廪、增生缺亦各一名,作为定额。岁、科两考,照苏、太等卫之例,于册卷填明卫籍字样。其已进之廪、增、附生,俱拨归住居之县学教官,就近管束。廪、增均先尽实缺补足,余俱作为候廪、候增。照例新旧间补。
注释:
①溧水,县名,在江苏省南部。原文误为“漂水”,径改。
②淮安,府名,原文误为“准安”,径改。
③二年半一贡,原文如此。
④挨,从上下文看,或为“俟”字之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