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七 举报优劣

卷二十七 举报优劣

顺治九年议准:生员有敦本尚实、行谊表著者,提调官细加体察,取具本学师生及本族邻里甘结,申送提学核实,即加奖赏,以励颓俗。若有平日不务学业,嘱托把持,武断包揽,或捏造歌谣,兴灭词讼,及败伦伤化,过恶彰闻者,体访得实,不必品其文艺,即行革黜。但行优者不许通同贿冒,行劣者不许徇情姑息,并不许轻信开送,致被挟私中伤,违者从重参处。

顺治十五年题准:各学劣生,有不遵条例者,教官揭报学道,严行褫革。如教官徇情不报,罚俸六个月。至三名者,革职。其学臣经教官揭报,不尽法惩处,倘被抚、按纠参,每一名以上,罚俸六个月。三名以上,罚俸一年。五名以上,降职一级。七名以上,革职。至教官开报,务须实系劣衿、学霸,不得以小疵腐儒,开报塞责。举优行者,以孝弟为先,不得以操履平常充数。如有扶同受贿情弊,察出,将教官重处。

康熙二年题准:教官徇情不报劣生者,一名,革职。提学不尽法惩处者,一名,降四级。二名,革职。

雍正元年议准:生员有行劣者,学臣查确,即行褫革。

又议准:举报优、劣,成例具在,但日久未免视为虚文。应饬令各省学臣,务细加查核。如果敦本尚实,行谊表著,即奖赏列荐,送入国学。其行劣败伦者,即行黜革。各教官务举核确实,如有通贿滥举,挟仇妄劾者,学臣察出,即行题参议处。其举、劾咸当者,于计典内声明列荐,学臣报满日,仍将任内举、黜之数奏闻,造册报部查核。

又议准:历来学臣考试文、武生员,衡文之外,未闻举一优行,黜一劣衿,以示劝惩。应再申饬各该学政,转行该学教官,实心访察。有居家孝友,品行端方者,列为上等。武断把持,过恶彰闻者,列为下等。造具实行清册,于学臣按临,未经考试之前,申送查核。学臣衡文时,查阅其文理优长而品行端方者,拔置上等,给以奖赏。至册开下等生员,廉访得实,不必品其文艺,即行黜革。报满之日,将任内举、黜之数另造清册,报部查核。

又议准:贡、监妄生事端,皆由无人约束所致。令学臣会同督、抚,转饬该地方官,除恩、拔、岁、副正途外,一切捐纳贡、监生,细加察访。如有敦本尚实,行谊表著者,出具印结,申送督、抚、提学,会同确访无异,即加奖赏。其有倚恃护符,行止不端者,造具清册,岁终汇送礼部查核。

雍正四年奉上谕:从来为政在乎得人。《书》曰:“野无遗贤,万邦咸宁”。盖人才登进,在位者多,则分猷效职,庶续自然就理,而民生无不被其泽也。朕即位以来,加意旁求。凡所以延访擢用之道,尽朕心力。如现任官员,及候选、候补科目诸人,每特荐举,遴选引见。广开录用之途,冀收群策之力。又念外省学校之设,原以养育人材。爰命学臣,保举贤能,升闻于朝,以备任使。乃直省学臣,所举人数不多,草率塞责,不能副得人之实。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今直省府、州、县学贡生、生员,多者数百人,少者亦不下数十余人。其中岂无行谊淳笃,好修自爱,明达之士乎?著知州、知县官,会同各该教官,将府、州、县学之贡生、生员内,居家孝友,行止端方,才可办事,而文亦可观者,秉公确查。一学各举一人,于今年秋末冬初,申报该上司,奏闻请旨。其或僻远中学、小学,实无可举者,令知县、教官,出具印结,该督、抚查实奏闻。朕因广揽人材,举此旷典,所以斥浮华而资实用。州、县教官等官,为一方师长,选贤荐能,乃其专责。倘敢有轻忽之心,虚应故事,滥举非人者,定照溺职例革职。若更徇情受贿,则又加倍治罪。八旗之满洲、蒙古、汉军,亦照此例。将人品端方,通晓汉文者,该佐领各举一人。如不得其人之佐领,亦具印结,令该都统汇齐,奏闻请旨。庶使潜修笃行之士得以表见,而国家亦收得人之效矣。

又议准:学臣每岁举报优劣,皆由教官造送。嗣后被褫劣衿,敢有挟仇肆横,以图报复者,照所犯应得之罪,加一等治罪。如教官任其为害地方,不行揭报,或经告发,或被上司访察,将教官一并严加议处。

雍正五年奉上谕:国家设学校以储养人才。乡、会、廷试,拔其尤者而用之。即古选士、造士之遗意也。但士子作文,有一日之短长。纵使主司公明搜罗,岂能无遗。况去取惟凭文艺,其人品之高下,才能之优绌,无由得知。每有出群拔萃之才,屡试不第。即或晚得一第,而年力衰迈,不堪为国家任用。朕思各省学政,奉命课士。黜劣举优,系其专责。嗣后学政三年任满,将生员中实在人品端方,有猷、有为、有守之士,大省举四五人,小省二三人,送部引见。朕亲加考试,酌量擢用。现在报满各学政,即遵照荐举。其到任未久者,如有所知,亦即举出。夫一省而举数士,不可谓无人。学政巡历各府,三年之久,日与士子相亲。考文察行,不得谓不知。但能虚公衡鉴,所举必得其人。且风声所树,凡读书士子,必皆鼓舞振兴,力学敦行,求为有用之儒。于士习人才,大有裨益。该学政其各实心奉行,毋得苟且塞责。如有徇私冒滥等弊,必严加治罪。

又议准:举报优、劣,载在定例。但有司、教官,视为故事,并不实力奉行。即偶有举报,亦难凭信。应设立科条,开明款项,务将确实事迹,填注申报。以凭督、抚、学臣秉公查核。督、抚、学臣仍亲加访察,以杜欺诳。凡学臣报满之日,将核定优劣贡、监、生员榜示通衢,使知荣辱攸分。

雍正六年议复:查向例,各省学臣举报优、劣,总由三年任满后,方行造报。其中不无瞻徇顾忌、市恩沽誉之处。嗣后学臣,每考一棚,各学教官即将所属文、武生员优劣款项,秉公据实开报。其府、州、县亦于学臣按试时,呈送优、劣密单,以凭学臣查对,仍细加访察。倘府、州、县及教官开报不实,或有通贿滥举,及挟嫌妄报者,即以袒庇营私参处。如果举报得实,于考毕时面行奖、戒。将各生姓名造册送部存案。俟三年任满,具疏汇题,优者升入太学肄业,劣者褫革。其先经达部之劣生,果有改悔向善者,仍于任满汇题时声明,除去原册劣生之名。倘学臣有瞻徇隐漏情弊,查出,照例严加议处

奉旨:依议。本内议称,劣生果能改悔,即除去原册劣生之名等语。夫分别优、劣以昭劝惩,原以望其自新。但人之迁善,亦有勉强于一时,而不能始终如一者。倘既除劣生之名,将来又复开报,不但纷扰,亦且非体。嗣后,凡有劣生改过自新者,即于册内开注,不必除名。

雍正七年奉上谕:士子者,百姓之观瞻。士习不端,民风何由得厚。是以考课士子,设为举优、黜劣之典,以为移风易俗之道,所关亦綦重矣。而无如教官愚懦无能,学臣因循苟且,往往视为具文,奉行不力。每当按试之时,教官辄以无优、无劣,具文申详,草草塞责。如此则善者何由而劝,不善者何由而惩。夫善者之湮没不彰,一时尚难觉察。而不善之人,侥img367苟免于目前,不旋踵而劣迹败露。每见荡闲img368检、犯法乱纪之士子,皆从前学臣、教官之未开报劣行者。其间情罪,虽难一一追究,然即此可知其中之容隐不少矣。嗣后,若教官沽名邀誉,纵容劣生,不行举报者,经学臣察出,立即指参,将教官照溺职例革职。若学臣赡徇情面,不行纠参者,一经发觉,将学臣照徇庇例降级调用。将此永著为例。

又议准:嗣后告顶生员,照五人互结例,出具并无抗粮、包讼等情甘结。如有事犯,将互结之生一同治罪。于每年十月内投递。该学教官,届岁考时,另造优、劣清册,送学政查察,仍不时查访。有行止不端者,即详请褫革。倘徇隐袒护,一经察出,将该教官照徇庇例议处。

又议准:府、州、县教官,俱有生员优、劣密单开送学政。该学政将府、州、县所送之密单,查对教官所开之款项,原不容其互相关会。应再行申饬,嗣后,府、州、县及教官各自呈送优、劣密单,如有互相关会情弊,学臣查出,题参议处。

雍正八年议准:优生升入太学,事关大典,不容冒滥。今各省造报优生,少者仅二三名,多者至八九十名不等。其请升入太学者,并无优行实迹。亦有未经声明应否升入太学者。更为参差不一。应令各该学政,再行确查优行实迹,取具府、州、县官及儒学印结,该学政出具考语。果系文行兼优者,照原议升入太学,给与该生印照。其武生,如果文行、骑射兼优者,亦照文生例升入太学。至所报劣行生员册内,有称改悔自新者,应毋庸议。其余劣生,悉照原议斥革。

雍正十一年疏题:各省优生,令该学政出具考语,具题送部,原属鼓励人材之意。乃从前只议升入太学,并未分晰贡、监名色,以致一切考试录用,皆无著落。但不论廪、增、附生,概令归入岁贡,亦属未协。嗣后,优生由廪、增升入太学者,准作岁贡。由附生、武生升入太学者,准作监生。俱由部换给执照,img369监肄业。

奉旨:各省保送优生内,廪、增生俱著准作岁贡,附生著准作监生。该部img370监肄业。其武生于到部时,礼部考试文艺,兵部考试骑射,即行具奏请旨。

乾隆元年议准:学臣按试诸生,举优黜劣,以示劝惩,原以造就人材,底于粹美。但岁考去汇题为期尚远,而科考则去汇题为期甚迫。如科考亦同岁考举优黜劣,其优者固不无粉饰img371邀,而劣者以迫于汇题,旋报旋革,未免阻其自新之路。且计典军政,系三年、五年一行。而诸生优、劣,独于三年两举,诚觉太骤。嗣后,直省文、武生员只令各该学臣于岁试时,随棚举报优、劣一次,造册送部。仍俟三年任满汇题。至科试举报优、劣之处,俱行停止。其有抗粮、唆讼、行止不端等弊,仍许各地方官不时详报,分别黜革、戒饬。

乾隆三年议准:学臣举优注册之后,如果优行日著,允协乡评,自应于任满日题请升入太学,以昭奖励。如举优注册之后,该生改行易辙,实有劣迹可指,该州、县官及教官仍应据实申报。该学政留心体察,分别黜革、戒饬。

乾隆四年议准:直省生员,既举以三载宾兴,复准以六年拔贡,搜取不为不广。而又定以举优之典,将廪、增准作贡生,附生准作监生。诚欲取才品出众之士特示旌异,以风励学宫。但各省学臣题请升入太学之优生,岁渐加多。而所开事实,与寻常奖励之生,多有无甚悬殊者。殊非慎重选举之意。嗣后举报优生升入太学者,除确访实行,考试经义外,并限以大省无过五六名,中省无过三四名,小省无过一二名。该学臣详慎举报。如不得其人,宁缺无滥。仍于任满汇题到日,礼部核实具题。

乾隆七年议准:学政按临时,务令密察各生素行,举优斥劣,寓励行之意于衡文之中。并谕所属教官,时时奖劝诱掖,务期敦崇实学,勉为醇儒。

乾隆十二年议准:定例考试士子,令举报优、劣,以示劝惩。惟是各学教官举报优生,尚不敢有意冒滥;而举报劣生,未免苟且瞻徇。应再申严定例,通行各省学臣,转饬各教官确实访查。所辖生员内,凡系劣行昭著,实有款迹者,据实开报。学臣再加察访,照例办理。不得以业经缘事之生,虚应故事。

又议准:查捐纳贡、监,照依生员举报优、劣,已有成例。但各省督、抚、学臣,未能实力奉行。以致该贡生妄自尊大,甚至为害地方。应再行各省督、抚、学臣,转饬州、县,会同教官,将所属贡、监严加约束稽查。如有孝友力学,敦本尚实,行谊表著者,据实结报,督、抚、学臣即加奖赏。其败伦伤化,包揽词讼,武断乡曲,过恶彰闻者,随时详报咨革。若事犯尚小,可责以改过者,仍照定例,申报督、抚、学臣。于年底同奖过优生,一并造册报部。如有悔悟自新者,仍于册内开注,以凭查核。

乾隆十五年议准:嗣后学政按临岁考时,如遇该学教谕、训导两员,俱系新任,未及半年以上者,其举报优劣,许学臣于造册时声明展限,饬令再加详访。俟科试补行报部。仍一面严明奖戒,以示劝惩。

乾隆二十年酌归简易案内题准:捐纳贡、监生,敦本尚实,行谊可表,地方官查访确实,即取具事实出结,随时详请题报。如果行劣败伦,恃符横行,亦即详请咨革。其岁底汇册送部查核之处,准其删省。

乾隆二十八年议准:嗣后直省府学生员,在百里以外者,令本籍之州、县学教官就近约束。如遇举报优劣,本籍教官闻见既确,密行开单,移交府学转申。如有失察,分别处分。其武生亦照文生之例办理。

乾隆三十四年奉上谕:向来各省学政三年任满,例应举报优劣。其优生之保题到部者,经礼部汇试,分别廪、增、附作为贡、监送入成均肄业。且有按省大、小定额,不得过几名之令。而日久相沿,奉行殊难责实。在学政中之拘谨畏事者,多以无可举为辞。人才既不无屈抑,其他好名市惠之人,虽所举不敢逾额,必至尽数充选,自博宽厚之誉。况学政与生员分属师生,随时得以相见,其中保无纳贽夤缘情弊?于造士抡才,甚有关系。但三年举行一次,为奖励士子之一端。若竟辍而不行,未免因噎废食。嗣后学政举报优生,照选拔贡生之例,会同该督、抚一体考核。果属文行兼优者,准其会衔保题。庶诸生不至滥邀,而甄拔益昭公当。其报劣之例,照旧加意核实办理。

注释:

①衡文,品评文章。特指主持科举考试。清刘大鏪《前工部左侍郎张公墓志铭》:“上尝称公谨饬,屡畀以衡文之任。”

②廉访,考察,查访。廉,通“譣”。《宋史·李大性传》:“会从官送北客,朝命因俾廉访,具以实闻,遂罢戎帅。”

③见《书·大禹谟》,谓民间无弃置不用人才。古多以称颂圣明之世。

④本处分段为标点校注者所分。本卷下同。

⑤汇题,汇齐题奏。《清会典事例·内阁二·职掌、进本》:“康熙四十七年谕:‘吏、兵、刑部汇题之事,朕先屡经明谕,应十日汇题、十五日汇题者,即如期具奏。’”

⑥成均,古之大学。《周礼·春官·大司乐》:“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郑玄注:“董仲舒曰:‘五帝名大学曰成均。’”后泛称官设最高学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