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十二指肠溃疡

3.十二指肠溃疡

主要症状

1. 上腹部疼痛,大多集中于上腹中央,有些则稍偏右,是持续性的疼痛。

2. 其病痛多发生于进食2~4小时后,有时半夜会被痛醒,其痛感是一种锐利、烧灼或咬啮感的痛,常有排空、饥饿感。

3.伴有饱胀、打嗝、泛酸、隐隐作痛、烦恼等。

4. 严重者并发吐血、胃出血、便血、急性穿孔、幽门狭窄或阻塞。

最有疗效的穴道

1.足三里。 2.鸠尾。

注意事项

1.足三里穴适用较强刺激,因本穴穴位较深。

2. 鸠尾穴不宜用力过猛,宜采取轻刺激。空腹指压最宜,如饱食后指压,怕导致呕吐或食管返流,应特别注意。

◎鸠尾

img34

img35

【取穴法】在胸骨剑突下0.5寸,或两岐骨下1寸(一拇指横宽)。

◎足三里

【取穴法】间距膝下3寸(四横指宽)胫骨前,向外一横指处两脚和有一穴。

临床取穴

1. 足三里:膝眼下3寸胫骨前外一横指处,按之有酸麻感传入脚趾。

2. 鸠尾:胸骨剑突下0.5寸,两岐骨下1寸(中为胃,俗称心窝)。

附记

1.专业指压可增加内关、三阴交、印堂、合谷。

2. 现代医学认为胃内幽门螺杆菌的存在,可能是消化性溃疡,尤其是十二指肠溃疡最重要的致病因子,统计显示,85%以上的十二指肠溃疡病人为HP阳性,目前采用抗生素疗法,效果令人十分满意。临床上非O血型的人,比较容易罹患十二指肠溃疡。(HP的验证须抽血检查。)

3. 消化性溃疡在中医学统称“胃脘痛”,指压疗法仅能作为辅助治疗,读者如患此症,宜先前往医院诊治,不可自行诊疗。

4. 足三里穴的功效除调整胃肠功能外,还能提高人体免疫力,这对溃疡伤口的愈合,有直接帮助。古医有言:“若要安,三里莫要干”,就是指足三里穴对人体有预防保健作用。

5. 鸠尾穴为任脉经穴,有理气畅中、和胃降逆的作用。有临床医学报告指出,刺激本穴对消化性溃疡所致的胃痉挛有很好的疗效。根据1988年《浙江中医杂志》报道,应用针刺疗法,刺激鸠尾穴治疗消化性溃疡之胃痉挛25例,结果显示,经3次治疗后有17例症状完全消失,症状明显好转为6例,无效2例,其疗效成果令人非常满意。

参考文献

1.《台大内科学讲义》台大内科医师群著。

2.《在职医师继续教育讲义3:消化系统》阳明医学院荣民总医院医师合著。

3.《腧穴刺灸法》刘炎、孙丽娟编著。

4.《哈尔滨中医》1960年,(10):78,宁永礼:足三里穴安痛定注射治疗剧烈胃痛70例。

5.《浙江中医杂志》1988年(1):90,针刺鸠尾穴治疗胃痉挛25例。

6.《江西中医》1984年(6),高郁文:针刺印堂治疗胃部疾患3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