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胎位不正

5.胎位不正

1.产妇无自觉症状。

2. 一般多在产前检查时发现胎儿有横位、臀位、枕后位等胎位异常。正常胎位为枕前位。

3.常见于腹壁松弛的孕妇及多产妇。

主要症状

1.至阴。 2.三阴交。

最有疗效的穴道

1.至阴穴在足小趾之外侧,指压力道适中即可,无特别禁忌。

2. 据古医书记载,三阴交穴有滑胎之顾虑。本穴可能有促进子宫收缩的作用,在选择本穴时,如有流产或早产病史,或妊娠未满5个月者,不宜使用。

注意事项

1. 至阴:在足小趾外侧,距离趾甲约0.1寸的位置即是该

穴,左右两脚,各有一穴。

临床取穴

◎至阴

img109

【取穴法】:在足小趾外侧,距离趾甲约0.1寸的位置即是该穴,左右两脚,各有一穴。

◎三阴交

img110

【取穴法】: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四指横宽)位置。左右两脚各一穴。

1.专业指压可增加京骨、飞扬、太白、尺泽。

2. 胎位不正的原因目前不明,但传统医学认为可能与肾经和膀胱经,两经失去平衡有关。其主要论点是,胎儿的生长和发育决定于冲脉、任脉、带脉三脉经气的盛衰,而三脉与肾经有密切关系,所谓“胞系于肾”也,而肾经与膀胱经又互为表里,一个为阴经(肾),一个为阳经(膀胱),阴阳两经出现偏系现象,因此见胎位不正。

附记

2. 三阴交:足内踝中心点起,往上3寸(约四指横宽)的位置,按之有明显酸、麻、胀、痛感。

3. 至阴穴恰好介于肾经与膀胱经的交接点,是膀胱经的终点穴,过此穴道经气即进入肾经的涌泉穴,循肾经而去。因此刺激本穴,可以平衡表里经络,调和阴阳气血,使胎位得以转正。

4. 根据1982年《湖北中医杂志》临床报告,用艾灸刺激至阴穴矫正胎位异常92例观察,结果成功90例,失败2例,矫正率为97.8%。又1983年中国《针灸研究》报道指出,江西省艾灸矫正胎位研究协作组,对艾灸刺激至阴穴矫正胎位成功率与胎儿自转率的对比观察,结果治疗100例,成功71例,失败29例,成功率为71%,成果令人满意。其他尚有更多临床医学报告,均指出刺激至阴穴治疗胎位不正,疗效显著。

5. 三阴交对胎位不正亦有矫正功能,根据1964年《福建中医杂志》临床报告,灸三阴交矫正胎位67例,结果显示,灸1次成功者10例,灸二、三次才成功者30例,疗效成果令人满意。

参考文献

1.《针灸大成》明朝杨继洲著。

2.《医宗金鉴·刺灸心法》清朝吴谦编著。

3.《浙江中医杂志》1959年(12):48,广州第三人民医院:胎位异常灸至阴穴。

4.《上海中医药杂志》1965年(12):29,天津市工人医院:针灸刺至阴穴矫治胎位不正130例。

5.《中国针灸独穴疗法》陈德成、王庆文主编。

1. 女性在分娩后或手术后,出现不自觉排尿及无法控制的滴尿现象。

2. 通常在上厕所、打喷嚏、咳嗽、跳跃及其他肢体运动时最容易发生。

3. 如果症状严重者,须终日使用尿布及产垫,且无法外出生活质量也会有所下降。

主要症状

1.百会。 2.中极。

最有疗效的穴道

1. 百会穴在头部顶端,接近囟会,指压力道不宜过重,如果出现眩晕感时,应立刻停止。

2. 中极穴深部为膀胱及子宫,指压力道宜轻柔,不宜过重。如为妊娠,则改用关元穴代替。《素问·禁刺论》曾谓:“刺少腹中极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应加以注意。

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