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三叉神经痛

10.三叉神经痛

1. 疼痛部位:面颊、上颚、下颚、上唇外侧、鼻翼、口腔内部、舌头、口角等着重于脸部。

2. 疼痛感觉:如刀割、针刺、撕裂或电灼样的剧烈疼痛,属阵发性具有反复发作现象,常误诊为牙痛。

3.好发年龄: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人,女性较多。

4.其他症状:伴有脸部发红、潮热、流泪或口角流涎。

主要症状

1.下关。 2.颧髎。

最有疗效的穴道

1. 下关穴张口咬合,才能找出穴位,轻压其穴即有酸、麻、胀、痛感放射至口腔内,而上颚也有疼痛感,此穴不宜重压,要特别注意,应防牙关脱臼。

2. 颧髎下面布有面神经及三叉神经第三支耳颞神经,痛觉敏感,指压力道宜轻快,不宜过重。

注意事项

临床取穴

1. 下关:即下牙床开合之机关,在颧骨弓下缘凹陷处,

◎下关

img85

【取穴法】:在颧骨弓下缘凹陷处,张口有骨弹起,闭口凹陷又出,即是该穴。左右两侧,各有一穴。(针灸科学)

◎颧髎

img86

【取穴法】:外眼角直下与迎香穴相平的交叉点,即是该穴。左右两侧,各有一穴。

张口有骨弹起,闭口凹陷又出,即是该穴。其位置约在耳垂前0.8寸处。

2. 颧髎: ①目外眦直下,颧骨高点下缘凹陷处即是该穴。

②外眼角直下与迎香穴相平的交叉点。

1.专业指压可增加听宫、太阳穴、三阴交、阿是穴。

2. 三叉神经是脑部的大神经之一,有三大分支,分布在前额、面颊和下巴。三叉神经痛常因神经根部被压迫所致。目前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和受寒、病毒的感染有关,后者常与眼鼻牙病病变及肿瘤压迫有关。传统医学认为是足阳明与足太阳经络不通,不通则痛,因其循行部位在脸部,又称为“面痛”。

附记

3. 下关穴属足阳明胃经之要穴,阳明经之循行,上行至头维,下行至颊车、大迎,涵盖整个面部。依三叉神经分布来看,刚好包括了眼支、上颌支、下颌支所辖配范围,又刺激下关穴,畅通阳明经气,所谓“经之所过,治亦从之”之治病原则,对治疗三叉神经痛是有正面意义的。

4. 根据临床医学报告,针灸刺激下关穴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32例,结果显示,疼痛发作完全消失,无自觉症状,3个月内未复发者为15例,其疗效令人满意。

5. 颧髎属太阳经(膀胱经),具有清热消肿,牵正镇痉作用,对口眼歪斜、颊肿面痛、眼睑润动、面赤唇瘫有一定的功效。临床医学所见,应用针刺疗法刺激颧髎穴治疗三叉神经痛65例,结果症状完全消失,随访一年以上无再次复发者为40例,有效率达61.5%。

参考文献

1.《针灸聚英》明朝高武著。

2.《健康传真——三叉神经痛吃药过敏?》蔡清标医师著。(联合报2004年6月16日)

3.《针灸学报》1990(1);26,崔术贵:针刺颧穴治疗三叉神经痛65例。

4.《江苏中医》1989年(2);18,周继荣:深刺下关穴为主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3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