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
2.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
1.皮肤呈现淤点或扩大到淤斑。
2. 黏膜、内脏出血、鼻出血,约5%的病人会发生脑出血的状况。
3.外科手术或外伤后,常见不断的渗血。
4. 月经量过多或频繁。孕妇可能产下患有紫癜的新生儿。
主要症状
1.涌泉。 2.膈俞。
最有疗效的穴道
1.涌泉穴无特别禁忌。
2. 膈俞穴位在脊椎中线旁,须注意患者是否患有骨刺、骨质疏松症或其他脊椎疾病。
注意事项
1. 涌泉:在脚底前1/3位置,弯曲脚趾时脚底呈现凹陷处的中央点,按之有酸麻感透射到胸部。
临床取穴
2. 膈俞:在督脉(脊椎中心线)的至阳穴(在两肩胛骨末端连线的中心点),旁开1.5寸处取穴。
◎涌泉

【取穴法】在脚底前1/3位置,脚趾往上时,有凹陷处的中央点,即是该穴。
◎膈俞

【取穴法】两肩胛骨末端的连线中央是至阳穴,从至阳穴左右旁开1.5寸(二指横宽)即是该穴,左右各一穴,共计两穴。
1.专业指压可增加三阴交、肝俞、期门、心俞、太溪。
2. 传统医学临床辨证,将本病归属于“血证”、“血热妄行”、“脾不统血”、“斑疹”等范围。其治疗原则均以“诸血病”治疗。本病常见于儿童,大约85%的病人是8岁以下的儿童。
3. 根据《浙江中医杂志》临床医学个案报告,应用针刺疗法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用强刺激手法,刺激涌泉穴,每天1次,7天为一个疗程。其结果显示,一个疗程即可取得疗效,两个疗程后可获痊愈。古医典籍虽没有记载涌泉穴对本病的特殊疗效,但在《针灸甲乙经》有谓:“不止(流鼻血不停),五指端尽痛,足不践地,涌泉主之”。所以涌泉穴主治范围应包含本病。
附记
4. 膈俞为“八会穴”之一,所谓“血会膈俞”也。本穴具有和血、止血,实胸降逆作用,对血热妄行、脾不统血而导致出血等诸血证有调和、防治功效。《类经图翼》谓:“此血会也,诸血病者都宜治,如血(流鼻血),血热妄行……”。
5. 血小板缺少会引起血液凝固失常,造成血液外渗,流入皮肤或黏膜,形成紫癜,古人不知有此病因,将之诊为斑疹,如《温病条辨》谓汗出不彻,转为斑疹,也指皮肤科的斑疹。如将出血异常之斑诊为皮肤科斑疹,将失其所治,故临床上应严格鉴别诊断。而治诸血病者,当推膈俞为最,应选择膈俞穴作综合性治疗。
参考文献
1.《针灸甲乙经》晋朝皇甫谧著。
2.《类经图翼》明朝张景岳著。
3.《内科护理新论》卢美秀编著。
4.《中国针灸独穴疗法》陈德成、王庆文主编。
5.《浙江中医杂志》1980(1):39,徐财源:针刺涌泉穴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