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异物感(梅核气)
6.咽喉异物感(梅核气)
1.自觉咽喉中有异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
2. 饮食无碍,不痛不痒,症状随情绪因素变化,时轻时重,但咽喉检查,未发现任何器质性病变。
3.有时异物感不固定,会游走。
4. 常见患者伴有精神抑郁、失眠、情绪焦虑、胸胀满、食欲不振、困倦消瘦及女性月经不调现象。
主要症状
1.天突。 2.内关。
最有疗效的穴道
1. 天突穴在胸骨上端与咽喉交接处,穴位深处正是食管及气管。指压力道应与气管食管平行,不可垂直下压,否则会引发咳嗽或呕吐。
2. 内关穴,指压力道宜适中,以患者自觉酸、麻、胀、痛感为限。
注意事项
1. 天突:正坐或仰卧,在胸骨之最上端,咽喉之下方,按之有形如半月凹陷,其中心点即是该穴。
临床取穴
◎天突

【取穴法】正坐,在胸骨之最上端与两锁骨交接处,按之有形如半月凹陷,其中心点即是该穴。
◎内关

【取穴法】手腕横纹的中心点,往手臂上2寸(三指横宽)的位置,其穴在两筋中间,两手各有一穴。
2. 内关:在手掌下的腕横纹中心点,直上手臂2寸的位置,其穴在两条筋间,按之有酸、麻、胀、痛感。
1.专业指压可增加神门、太冲、璇玑、足三里、涌泉。
2. 本病病史悠久,在汉朝时就有记载,据东汉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书中记载:“妇人咽中如有灸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半夏原朴汤主之”。因其灸肉在喉中,患者自觉如梅核状,本病又名“梅核气”。
3. 现代医学认为是咽部神经官能症所导致的咽喉异物感,其致病因素和情绪变动有关,在情绪忧郁时加重,心情舒畅时减轻,古今医家看法一致,治疗原则当从调节七情六欲着手。穴道指压对本病也有辅助治疗功效。
4. 天突穴的局部解剖,除有胸锁乳突肌、阔头肌处,布有舌下神经及下颈皮下神经,刺激本穴对食管及气管周边
附记组织神经及平滑肌有缓解作用。中医认为本穴可以宣通肺气,止 咳消痰,对胸中气逆及梅核气有主治功效。
5. 根据1988年《针灸学报》临床报告,针刺天突穴治疗梅核气227例疗效观察,结果显示:显效219例,有效6例,无效2例。又1988年《中国针灸》也记载,针刺天突穴治疗梅核气28例,其中有23例一次治愈。由此可见天突穴在临床治疗梅核气有一定的功效。
6. 内关穴对咽喉异物感也有很好的功效,据1976年《新医药杂志》临床报告,兰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喉科应用水针注射内关穴治疗咽喉异物感105例观察,结果痊愈21例,64例明显进步,略有进步19例,无效1例,其疗效成果令人满意。
7.如长期不愈或并有吞咽困难应即就医检查治疗。
参考文献
1.《金匮要略》东汉张仲景著。
2.《针灸科学》黄维三编著。
3.《中国针灸独穴疗法》陈德成、王庆文主编。
4.《中国针灸》1988(1):44,杨春普:针灸天突穴治愈梅核气28例。
5.《针灸学报》1988(1):23,张巍:针刺天突穴治疗梅核气227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