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一般性头痛
2.一般性头痛
1.太阳经头痛:疼痛时后连颈背。
2.阳明经头痛:疼痛位置在前额,或在眉棱骨附近。3.少阳经头痛:疼痛位置在头两侧,或太阳穴附近。4.太阴经头痛:头痛而重,兼见腹满、盗汗症状。5.少阴经头痛:头痛入脑及齿,见指甲青色。
6. 厥阴经头痛:痛在头部巅顶,牵引头角,自觉有气上逆,更严重的还出现作呕。
上述头痛分类是依传统医学“六经头痛”症状加以分类,大概已包括了现代医学各类型头痛,如偏头疼、脑肿瘤、高血压头痛、感冒头痛、颈源性头痛、特殊类型头痛等。
主要症状
1.风池。 2.太阳。
最有疗效的穴道
1. 风池穴,本穴位在耳垂与颈椎间,该位布满血管及神经组织,不宜指压持续过久,宜采取多次短时间治疗的手法。也可用印堂穴代替本穴。
注意事项
◎风池

【取穴法】两耳垂连线的中点即为风府穴,在风府穴左右旁开2寸(约三指横宽)即是该穴。左右各一穴,共计两穴。
◎太阳

【取穴法】耳尖与眉棱骨连成一直线,取中间凹陷处,即是该穴。头部左右两侧各有一穴,共计两穴。
1. 风池:在督脉(脊椎中心线)的风府穴与耳垂之间有两条粗肌间的凹陷处,按之有酸麻感。
2.太阳:a.眉棱骨处,或眉梢后1寸的位置的凹陷处。
b.耳尖与眉棱骨成一直线,取中点凹陷处。
临床取穴
1. 专业指压者,以风池、太阳为主,太阳经头痛加风府、外关;阳明经头痛加印堂、鱼际;少阳经头痛加列缺、翳风;太阴经头痛加中脘、丰隆;少阴经头痛加
2. 太阳穴指压力道不宜过猛,轻度刺激即可,防止用力过
猛引发脑血管病变,如出现眩晕应立刻停止。
附记列缺、关元;厥阴经头痛加百会、涌泉。
2. 风池穴乃胆经要穴,为三焦经、胆经、阳维之会,具有平肝熄风,清热解表作用,对感冒、头痛、颈项强痛、眩晕、脑卒中口眼歪斜、诸头疾有主治功效。《医宗金鉴》谓:“肺受风寒,及偏正头痛,风池主之”。《通玄指要赋》亦谓:“头晕目眩,要觅于风池”。
3. 据临床医学报告,应用穴位推拿法,按揉风池穴,10~15分钟一次,轻重交替手法,7日为一个疗程,治疗56例头痛患者,结果显示,症状完全消失,观察半年以上未复发者为痊愈36例,占64.3%,效果令人满意。
4. 太阳穴乃经外奇穴,具有疏风清热,泄火止痛之功效,对头风头痛,一切目疾有主治疗效。根据《中医研究通讯》的医案报告,刺激本穴治疗偏头痛,可以充分发挥其功效,其止痛之速,令人满意。
5. 头痛可因很多原因造成,应先就医诊断,寻找病因,以免延误病情。
参考文献
1.《医宗金鉴 · 刺灸心法》清朝吴谦编著。
2.《新针灸治疗学》吴方济著。
3.《针灸科学》黄维三著。
4.《山东中医杂志》1985年(3):11,刘传原等:推拿风池穴为主要治疗头痛56例小结〉。
5.《中医研究通讯》1963(4):8-9,李渠:深刺太阳穴治疗偏头痛。
1.四肢出现不定时的震颤。
2.双眼呆瞪,面无表情。
3.动作迟缓,全身肌肉僵硬。
4. 后期病人舌、唇、颈肌和眼睑也会有明显震颤,步行时身体前趋越走越快。身体无法作反射性调节,关节也会疼痛。
5.最后全身僵硬和震颤,完全失去行为能力。
主要症状
1.承山。 2.太冲。
最有疗效的穴道
1. 承山穴指压时会有明显强烈的酸、麻、痛、胀感,虽可使用强力刺激,但以患者能承受的程度为标准。
2.太冲穴深度较浅,指压力道适度即可。
注意事项
1. 承山:脚尖着地挺立,小腿腹肌中心点出现“人”字形之凹陷处,即是该穴。
临床取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