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口腔溃疡
2.口腔溃疡
1. 初期口腔局部有紧涩、灼热或轻微疼痛,待溃疡形成时出现剧烈疼痛,进食酸咸辛热食物时疼痛明显加剧。
2. 多发生于口腔颊、舌部、唇内侧、软腭、舌系带、咽侧壁、上下齿龈部。
3. 溃疡持续扩大后,从一小点长至1cm左右,数目也不断增加。大约一两周内可自行愈合不留瘢痕,但具有周期性及反复发作的特点。
4. 多数患者常伴有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头痛、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口干舌燥及大便秘结等。
主要症状
1.神阙(孕妇可用玉枕穴代替)。 2.承浆。
最有疗效的穴道
1. 神阙穴即吾人之肚脐,指压时宜空腹或饭后两小时始再进行,孕妇较不适宜。如果用纱布包姜或艾草绒置于本穴上按摩,其疗效可更加明显。
2. 承浆穴对痛感反应极为敏捷,指压力道宜控制适中,如果用力过猛,怕造成牙龈神经过敏。
注意事项
◎神阙

【取穴法】人体之肚脐。
◎承浆

【取穴法】在下唇正中线与唇沟交叉点,有明显凹陷处,即是该穴。
1.神阙:即吾人之肚脐。
2. 承浆:下唇正中线与唇沟交叉点,有明显凹陷处,即是该穴,按之有酸痛感传遍整个下巴。
附记
1.专业指压可增加玉枕、涌泉、合谷、曲池、足三里、颊车。
2. 本病的病因目前仍不十分清楚,但可能和细菌病毒、上皮角化及全身因素密切相关。传统医学称之为“口舌生疮”、“口糜”。本病病史大约有1000多年,在《医宗金鉴·杂病心法》书中就有详细记载。
临床取穴
3. 本病应与其他口腔疾病相区别,如口腔癌、口腔疱疹、结核性溃疡、手足口病、创伤性溃疡等,患者宜先去耳鼻喉科就诊,不可自行诊断。
4. 刺激神阙穴,对咽喉部及口腔部的黏膜病变有改善作用,临床上也具有医疗意义。根据1989年《新中医》报道,应用灸法刺激神阙穴治疗复发性口疮104例,结果显示,经一两次治愈者58例,三次以上治愈者30例,无效12例,随访未到4例,其疗效成果,令人满意。
5. 承浆穴对口腔溃疡也有一定的疗效,据1986年《山东中医杂志》报道,应用穴位注射疗法,刺激承浆穴治疗口腔溃疡34例,结果显示,一般6次治疗即能痊愈,成效明显,所以选择本穴。
6. 中医古籍对玉枕穴治疗口疮并无 明显记载,唯据1989年山东中医学院徐以经教授的临床报告,在100个案例中,玉枕穴治疗口腔溃疡可以收到满意的疗效,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
参考文献
1.《医宗金鉴·杂病心法》清朝吴谦编著。
2.《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陈贵廷、杨思澍主编。
3.《牙医与口腔疾病》孙安迪著。
4.《新中医》1989(42):44,周荣波:灸脐法治疗口腔溃疡10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