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血压
1.高血压
1.头痛、头胀、眩晕、耳鸣。
2.胸闷、心悸、心绞痛及心肌梗死。
3.视网膜出血、视力模糊、蛋白尿、血尿、虚弱感。
4.失眠、肢麻、反复性剧烈头痛、恶心、神志不清。
5. 血压计测得血压是:收缩压大于等于1 8.7 kpa(140mmHg),舒张压大于等于12.0kPa(90mmHg),即可判读为高血压症。
主要症状
1.人迎。 2.涌泉。
最有疗效的穴道
1. 人迎穴在颈动脉附近,宜仰头伸颈,用中指与示指压穴往上轻推,指压力道要轻柔,切忌过猛,对老人及患有血管硬化者,须注意防止颈动脉剥离症。
2.涌泉穴则无禁忌。
注意事项
1. 人迎:在喉结外侧1.5寸(约二指宽)处,有动脉应手即
临床取穴
◎人迎

【取穴法】在喉结外侧1.5寸(二指横宽)处,有动脉应手即是该穴。面对镜子取穴较快且正确。
◎涌泉

【取穴法】弯曲脚趾,脚底1/3位置,有凹陷处的中间点即是该穴,左右两脚各有一穴。是该穴,可面对镜子取穴。
2. 涌泉:在脚底1/3位置,弯曲脚趾时有凹陷处的中央点,按之有酸麻感透射到胸部。
附记
1.专业指压可增加头维、百会、太阳、束骨。
2. 高血压病因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及继发性高血压两种,前者原因不明,可能和遗传、种族、环境有关;后者可能和肾性、内分泌性、主动脉病变有关。传统医学并无高血压名称,依《内经》所载均属“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内风”、“阴虚阳亢”或“肝阳上亢”等范围。
3. 根据临床医学报告,应用针刺疗法治疗高血压,在刺激人迎穴后,血压有明显下降,一个疗程过后,高血压症状明显减缓,其总有效率达75%。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颈动脉窦血管压力增高,由窦神经反射作用而使血压随之下降。
4. 涌泉穴为肾经井穴,意即生命的能源如涌泉般流出,布及全身。《肘后歌》记载:“顶心头痛眼不开,涌泉下针定安康”,此即高血压症状之一。本穴具有平肝息风、缓和血压作用。刺激本穴可调整血液循环,对虚冷症或头部充血症状有改善功效,常用于高血压的治疗。
5. 高血压患者除依医嘱严格控制饮食外,常服用中药者应注意,过量服用“甘草”会导致血压增高的现象,应加以注意。
参考文献
1.《针灸大成》明朝杨继洲著。
2.《临床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潘隆森医师著。
3.《高血压与脑卒中》李源德、陈荣基编著。
4.《穴道指压健康百科》芹泽胜助著。
5.《浙江中医杂志》1960年(3):120,陈剑勇:针刺人迎穴治疗高血压的临床初步观察。
1.急性症状:眩晕、昏倒、休克、困倦。
2. 慢性症状:多数患者没有症状,少数伴有虚弱,容易眩晕、头痛、肩膀疼痛、手脚冰冷、胸闷、食欲不振。
3. 血压计测得血压为:收缩压小于等于1 2.0 k p a(90mmHg),舒张压小于等于8.0kPa(60mmHg)。
主要症状
1.百会(泥丸宫)。 2.升压沟(耳穴)。
最有疗效的穴道
1. 百会穴接近囟门,指压力道不宜过重,如有不明原因眩晕感时,应立刻停止,应注意脑部血管病变。8岁以下儿童不宜指压本穴,可改气海穴或关元穴。
2. 升压沟在耳软骨与头骨间,若用力过猛,会导致头骨骨膜发炎。
注意事项
1. 百会:头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点(道家称泥丸宫)
即是该穴。
临床取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