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发 热

7.发 热

1.人体腋温超过摄氏38度以上时,即判断为发热。

2.初期发热出现恶寒、战栗、无汗、食欲不振、头昏。

3. 到达高峰时皮肤出现红疹、心跳及呼吸加快,头痛汗出,体表灼热,意识不清等。

4.常伴有各种不同症状,随病因不同而异。

主要症状

1.大椎。 2.曲池(或百会)。

最有疗效的穴道

1. 先将毛巾浸冷水或冰水,放置于大椎穴上,再进行指压。每3分钟换一次毛巾,让毛巾保持一定的冷却度。

2. 指压曲池穴仍仿效大椎穴,先放置冷毛巾再指压,指压力道可以加重。

注意事项

临床取穴

1. 大椎:头微向前低,颈部突出之高点为第七颈椎,其下

凹陷处,即是该穴。

2. 曲池:侧腕屈肘如拱手状,在肘横纹外端凹陷处取穴,按之有酸麻感传到示指。

◎大椎

img195

【取穴法】头微向前低,后颈部突出之高点为第七颈椎,其下凹陷处即是该穴,转头摇动,容易摸出位置。

◎曲池

img196

【取穴法】手掌向外如拱手状,在肘横纹外端凹陷处即是该穴。左右两手各有一穴。

附记

1. 为增加急救功效,可增加合谷、内关、足三里、三阴交。

2. 发热的病因颇为复杂,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因素及非感染性因素,如能找出病因治疗最好,但首先仍是要降低体温。在送医院前或等待救援时,采用指压退热不失为一个简易辅疗方法,对病人是有益的。

3. 大椎穴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穴,可谓“诸阳皆聚”之穴,能通达周身阳经。热属阳,阳主表,刺激本穴可以宣畅诸阳,使阳热自体表散去,高热可以获得缓解。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刺激大椎穴具有退热、消炎和提高免疫力功能,因此临床上常取本穴作为治疗高热的穴道。

4. 曲池穴具有退热消肿作用,对不明原因发热或顽固性高热,均有一定的退热疗效,但其作用机制仍不明了,可能跟其散风解表有一定关系。古医常用为治疗热病之要穴,例如《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病歌》记载曲池主治:“喉闭促欲死,发热更无休”,说明本穴有治疗急性咽喉炎合并发热的功效。

5. 人体散热最快速的部位在于头部,而百会穴正在头部中央,刺激百会穴治疗高热惊厥,临床上有很好的疗效。其作用可能是刺激中枢神经,兴奋散热中心,启动散热机制,而使体温降低。所以选择百会穴作为辅疗穴道。

参考文献

1.《医宗金鉴·刺灸心法》清朝吴谦编著。

2.《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陈贵廷、杨思澍主编。

3.《浙江中医杂志》1964.(3).17~18,盛燦若:大椎穴退热作的初步介绍。

4.《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12):722,崔周:曲池穴位注射治顽固性高热。

5.《中国针灸》1987.(2):15~16,杨景柱:百会穴治疗发热惊厥4例临床观察。用疗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