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臂麻痹(从肩到手指)

6.手臂麻痹(从肩到手指)

1. 从肩、臂、肘、腕到手指端,出现麻痹症状,时缓时急,伴有酸痛麻木或肿胀感觉。

2. 其发作诱因不明,但常见因气候变冷而发作或使症状加剧,遇气候变热则减缓。

3. 严重者手臂出现肌肉萎缩,手掌冰冷,手指端呈现紫黑色并失去感觉,最后整个手臂运动功能丧失,造成失用。

主要症状

1. 肩髃。 2. 大陵〈或阳池穴〉。

最有疗效的穴道

1. 肩髃穴在肩部最高点,其穴位较深,大约有2寸,指压本穴,手指力道宜重,让其酸痛感直入肩关节内部。如能热敷后再进行指压,其效果更佳。

2. 指压大陵穴时,宜同时转动手腕关节,可做前、后、左、右及旋转活动,协助疏通经络气血。

注意事项

1. 肩髃:将手平举,举臂时肩部有凹陷处,肩端两骨间,

临床取穴肩尖下寸许即是该穴。

2. 大陵:在手掌后,手腕横纹的中心点,即是该穴 。按之有酸麻痛感传入整个手掌中。

◎肩髃

img179

【取穴法】以手平 举,举臂向上,肩部出现凹陷处即是该穴。左右两肩,各有一穴。

◎大陵(或阳池穴)

img180

【取穴法】在手背,手腕横纹的中心点是阳池穴。在手掌,手腕横纹中心点是大陵穴。阳池与大陵刚好上下相对。左右双手,各有一穴。

附记

1.专业指压可增加阳池、少海、曲池、手三里、肩井、劳宫。

2. 手臂麻痹只是一种症状而已,其致病原因非常复杂,如颈椎第四、五节病变、肩关节周围炎、风湿性肩关节炎、类风湿性肩关节炎、肘关节炎、落枕、腕隧道症候群及其他多发性神经炎、糖尿病、上肢动静脉血栓等,都可以出现相同的症状。所以治疗应由康复科或神经科医生作专业鉴别诊断后,再进行穴道指压辅疗,不可自行诊断治疗,患者应注意。

3. 传统医学认为痹证是因感受风、寒、暑、湿侵袭,而导致经络阻塞,气血不通,所谓“不通则痛,不痛则痹”,所以出现麻痹与酸痛的现象。如能疏通经络,使气血流畅,则症状可以缓解,治疗原则即在于此。

4. 肩髃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要穴,大肠经之循行,起于示指之端,经手掌、腕关节、手臂、肘关节、臑部、肩关节、肩膀,上行至鼻部,几乎涵盖整个上肢部。古医将本穴列为治疗手臂麻痹的要穴。现代临床医学也证实本穴对肩关节炎所引起之麻痹感症状,有缓解功效,选择本穴作为辅疗,详见本章第一节(五十肩)所述。

5. 指压大陵穴对改善手臂麻痹有正面积极的意义,据《针灸甲乙经》记载:“两手挛不收伸及腋,偏枯不仁,手瘈偏,小筋急,大陵主之”正是此意。临床所见,大陵穴在下,阳池穴在上,两穴上下相对,本穴如能配合阳池穴同时指压,让上下两穴同时接受刺激,其效果会更佳。

参考文献

1.《针灸甲乙经》晋朝皇甫谧著。

2.《针灸大成》明朝杨继洲著。

3.《完整的复健及物理治疗》台北联合门诊中心。

4.《针灸学》杨甲三教授主编。

5.《针灸学报》1989(3):15,李杨续:针刺肩透极泉治疗肩周炎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