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颤麻痹(帕金森病)
2025年11月01日
3.震颤麻痹(帕金森病)
◎承山

【取穴法】脚尖着地挺立,小腿腹肌中间点出现“人”字形之凹陷处,即是该穴。左右两腿,各有一穴。
◎太冲

【取穴法】足背第一趾与第二趾的趾缝间,往上1.5寸(二指横宽)位置,即是该穴。左右两脚,各有一穴。
2.太冲:足背第一、二脚趾关节后方,凹陷中取穴。
1.专业指压可增加合谷、外关、阳陵泉、三阴交、曲泽。
2. 本病现代医学认为病因不明,但和脑部病变及中毒有密切关连。据中医典籍《证治准绳》谓:“颤振;颤,摇也;振,动也,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而《金匮要略》所载之“跌蹶病”之症状也与本病相吻合。临床所见本病与“转筋”、“肝风”、“痉病瘈疭”也有一定的渊源。
附记
3. 承山穴为足太阳膀胱经要穴,具有理气止痛、舒筋消痔功效,《针灸大成》谓:“转筋,战栗不能立,筋急痛……承山主之。”战栗即震颤之意。《金匮要略》言:“病跌蹶,其人但能前,不能却(退后),刺(小腿腹肌处)承山穴附近入2寸,此太阳经伤也”。故选择承山穴以约束筋脉,减缓震颤症状也。
4. 传统医学治疗震颤症以益气养血,滋肾柔肝,熄风定搐为原则,肝经之太冲穴为肝经原穴,乃冲脉之别支。具有平肝熄风,健脾化湿作用。肝血不足则生热,热则生风,肝风内动则出现不自主的运动,故见震颤或转筋、瘈疭;若肝血足则风熄痉止,而《内经》有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即此意也。
参考文献
1.《金匮要略》东汉张仲景著。
2.《针灸大成》明朝杨继洲编著。
3.《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陈贵廷、杨思澍主编。
4.《内科护理新论》卢美秀教授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