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心律不齐
4.心律不齐
1.自觉心跳异常及心慌。
2. 心跳过速者,每分钟脉搏超过100次;心跳过缓者,每分钟低于60次;还有时快时慢及早搏者。
3.伴有头晕、胸闷、恶心、脸色发白、冷汗或昏倒。
主要症状
1.内关。 2.列缺。(神门穴亦可)
最有疗效的穴道
1. 内关穴指压力道中度即可,以酸、麻、胀、痛感为限。
2.列缺穴无特别禁忌。
注意事项
1. 内关:手掌后2寸两筋间,即手掌横纹内侧中心点,往手臂上2寸的位置。
2.列缺:双手虎口交叉,示指尽处,即是该穴。
临床取穴
◎内关

【取穴法】掌后,手腕横纹的中心点,往上2寸(三指横宽)位置,穴在两筋间,左右两手,各有一穴。
◎列缺

【取穴法】双手虎口交叉,示指尽处,即是该穴。左右两手,各有一穴。
附记
1.专业指压可增加膻中、神门、三阴交、太冲、足三里。
2. 从心律不齐的症状来看,应属传统医学中的“惊悸、怔忡、脉结代、昏厥”等范围。明代名医龚居中对惊悸、怔忡的定义、病机及调理有精彩论述,现将其节录如下,《红炉点雪》言:“惊者,心率动而不宁也;悸者,心跳动而怕惊也。怔忡者,心中躁动不安,惕惕然如人将捕之也……其原皆由心血虚。盖心无血养,如鱼失水,惕然而跳跃也;时作时止者,以痰因火动。瘦人多是血虚,胖人多是痰饮。宜先养心血,理其脾土,也应幽闲安乐,制其忧虑,并远七情六淫,则自安矣!”
3. 无论哪种心律不齐,往往都因潜在的心血管疾病导致,所以应先就医诊断治疗。
4. 根据中国《第三届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报告,选用内关、神门为主穴,外加列缺或膻中或三阴交,或太冲等治疗心律失常160例,结果疗效显示,激动起源失常者144例,有效率达84%;激动传导失常者16例,有效率达19%,其疗效成果令人满意。
5. 内关穴属手厥阴包经,对心律的调节具有相对特异性,即具有“双相调节作用”,心跳快者能使之减弱,心跳慢者能使之加快,故对心动过速及心动过缓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中国针灸》1989年第4期)
6. 列缺穴为肺经“络”穴,亦是“八脉交会穴”之一,具有宣肺散邪、通调任脉的功效,对痰火阻塞心窍及任脉不通所致之心疾如心律不齐、狭心症、心绞痛、冠状动脉循环不良症等有积极辅助治疗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医宗金鉴杂病心法》清朝吴谦编著。
2.《红炉点雪》明朝龚居中著。
3.《中国针灸独穴疗法》陈德成、王庆文主编。
4.《针灸学》杨甲三教授主编。
5.《江苏中医》1998年(1);28 ,孙步洲:针刺内关治疗心律失常8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