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耳 鸣
1.耳 鸣
1. 高音性耳鸣:耳内有“吱吱”声响,如蝉鸣虫叫,或“嘶嘶”之声,如漏气轮胎,具有持续性。
2. 低音性耳鸣:耳内有“轰轰”机器声,“唰唰”海浪声,或“呼呼”北风声,其声较前项低沉,多属间接性。
3.可发生于一侧耳,或两侧耳。
4. 常伴有高血压症,上呼吸道感染,耳咽管功能障碍,中耳炎,内耳病变,严重者有听神经肿瘤、脑部肿瘤或中枢神经血管障碍。
主要症状
1.听宫。 2.肾俞。
最有疗效的穴道
1. 耳珠前有三穴道,即耳门、听宫、听会,指压听宫时可将耳门、听会一并指压。
2. 肾俞穴在背部脊椎旁,指压时应注意患者是否患有骨质疏松症或肾脏炎病史。指压力道应适中,不宜过重。
注意事项
◎听宫

【取穴法】耳前有一软骨,俗称“耳珠”,在耳珠正前方,张口有空,以手压之,耳内发响,即是该穴。左右两耳,各有一穴。
◎肾俞

【取穴法】脊椎中心线与肚脐环平衡线交会点即是命门穴,在命门穴左右旁开1.5寸(二指横宽)即是本穴,共有两穴。
1.专业指压可增加翳风、外关、听会、耳门、瘈脉。
2. 耳咽管(欧氏管)病变引起的耳鸣约占45%,其中以上呼吸道感染症最为常见。因鼻炎、咽喉炎的炎症扩及耳咽管的开口部,引起该部位黏膜发炎及水肿现象,如
附记
1. 听宫:在耳珠前方,张口有空,以手指压之,耳内发响即是该穴,其上方为耳门穴,下方为听会,三穴均为治耳病要穴。
2. 肾俞:在背部命门穴(背部脊椎中心线与肚脐绕腹线相交点)旁开1.5寸位置,即是该穴。
临床取穴进一步延伸进入,将使整根耳咽管呈现浮肿,而耳咽管变成狭窄,导致两侧压力无法平衡,因而产生耳鸣。
3. 传统医学认为耳鸣是肝胆之火挟痰浊上扰及肾虚精气不能上注于耳,所以治疗应清肝胆及补益肾气。
4. 听宫为小肠经终端穴,其支别刚好进入耳中。本穴具有消肿充耳作用,对耳鸣、耳聋、急慢性中耳炎有主治功效。《针灸大成》谓:“听宫主聤耳(中耳炎),耳聋如物填塞无闻,耳中嘈嘈浓浓如蝉鸣”。临床医学也证明刺激听宫穴对耳鸣、耳聋症状有改善作用。
5. 依中医理论,肾开窍于耳,肾气不足则精气不能上注,精气不上注则肾窍蒙蔽,故见耳无所闻或耳中蝉鸣。选择肾俞,用以补益肾气,使精气上输耳窍,以收止鸣复聪之效。
参考文献
1.《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古代群医著。
2.《针灸大成》明朝杨继洲著。
3.《耳鼻喉医学讲座》李宪彦著。
4.《针灸学》杨甲三教授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