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痛 经

1.痛 经

1. 在月经前、月经后、月经期间,小腹部位疼痛,随月经周期而发作。

2.疼痛部位可扩及腹部、腰部或外阴肛门部。

3. 其疼痛性质有刺痛、绞痛、隐痛,严重的还会出现剧痛难忍。

4. 常伴有面色苍白,手足冰冷,头部面部冷汗淋漓,恶心呕吐,严重者出现昏厥症状。

主要症状

1.承山。 2.合阳。

最有疗效的穴道

1. 承山穴无特殊禁忌,指压力道可用较强刺激,得穴后会有酸、麻、胀、痛感。

2. 合阳穴没有禁忌,本穴在小腿肌肉厚重处,指压力道宜重才方能见效。本穴接近承山穴,如果自行指压不便,患者可选择关元穴来代替,关元穴在脐下3寸的位置。

注意事项

◎承山

img101

【取穴法】:脚尖着地挺立,小腿腿腹中间点出现“人”字形之凹陷处,即是该穴。左右两腿,各有一穴。

◎合阳

img102

【取穴法】:在膝腘中央点为委中穴,委中穴往下2寸(三指横宽)处即是该穴,伸足取之,左右两腿,各有一穴。

1.专业指压可加至阴、关元、气海、太冲、地机、次髎。

2. 本病病因可分为原发性痛经及继发性痛经两种,前者易发于未婚少女,以痉挛性及郁血性为主;后者易发于已婚妇女,以骨盆腔病变为主。传统医学依辨证,分类为气滞血淤、寒湿凝滞、肝气郁滞、肝肾亏损等四病因所导致。虽有病因、病机之不同,实则皆归属于胞宫气血

附记

1. 承山:脚尖着地挺立,小腿腹肌中点出现“人”字形之凹陷处即是该穴。

2.合阳:在膝腘中央,委中穴下2寸位置,伸足取之。

临床取穴运行不畅,所谓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所谓不荣而痛,所以治疗方法不出此范围,古代妇科谓“经行腹痛”。

3. 承山穴在古代文献中,尚无报道可治疗痛经,但根据临床医学报告,却表现其卓越疗效。《辽宁中医杂志》1989年第二期,报道针刺承山穴治愈痛经,指出本穴对气滞血淤型痛经疗效很好;《中原医刊》1989年第一期,还报道针刺承山穴治疗痛经50例,结果,有显效者31例,占62%,好转19例,占38%;《河北中医》1985年第六期,报道针刺承山穴治疗痛经13例,结果显示立即缓痛有10例,占84.6%,所以选择承山穴为首要。

4. 合阳穴具有散寒导气、调经止痛作用,古医谓主治:“阴暴痛”,对妇科原发性痛经止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根据1989年《四川中医》临床医学报告,温针刺激合阳穴治疗原发性痛经45例,结果显示,疼痛消失,半年内无复发者36例,疼痛减缓,半年内有复发者9例,其疗效成果令人满意。

参考文献

1.《针灸大成》明朝杨继洲著。

2.《临床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潘隆森医师著。

3.《中国针灸独穴疗法》陈德成、王庆文主编。

4.《一针疗法验案汇编》方满锦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