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胃下垂
5.胃下垂
主要症状
1. 食后心窝有拉紧的感觉,疼痛、胃不舒服,平卧则会减轻。
2.伴有恶心、呕吐、腹胀、打嗝及便秘或腹泻。
3.常有眩晕、头昏、耳鸣、倦怠感。
4. 部分患者有直立性低血压及站立时下腹部特别挺的特征。
1.百会(泥丸宫)。 2.巨阙。
最有疗效的穴道
1. 百会穴在头顶部,接近囟会,指压时力道不宜过重,若见眩晕感时,应立刻停止。8岁以下儿童不宜。
2. 巨阙穴下之深部为胃部,指压时宜选择空腹或睡前,如果饮食后指压,可造成呕吐或食物逆流,应特别注意。
注意事项
1. 百会(泥丸宫):在两耳尖的连线与头部正中线的交
会点,即是该穴。
临床取穴
◎百会

【取穴法】两耳尖连线与头正中线交叉点,即是穴。
◎巨阙
【取穴法】在鸠尾穴下1寸(一拇指宽)处,而鸠尾在胸骨剑突下0.5寸处。
2.巨阙:脐上6寸、鸠尾穴下1寸位置,即是该穴。
附记
1. 专业指压可增加中脘、天枢、气海、内关、涌泉、关元。
2. 现代医学认为先天性“无力型体质”的人及罹患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脑下垂体不全、手术后腹壁损伤、多次生育等均可造成肌肉松弛,而胃支持韧带松弛或胃壁肌迟缓,是造成胃下垂的主因,轻则胃扩张,重则成为胃下垂;中医则认为“中气下陷”是最主要病因,所以治疗时应补中益气、升阳固脱。
3. 百会穴具有升阳固脱功效,临床上均用于治亡阳虚脱之危症,对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泄痢虚脱、突发性昏迷及亡阳休克都有良好的疗效。
4.《采艾编》记载:“百会,乃督脉足太阳交会于巅,百脉之会,观其会道,本天亲上”,所以又名三阳五会,实则“百病皆治”之意。
5. 巨阙穴对胃下垂的症候治疗可能只是其中一部分功效而已,本穴也有宁心安神作用。有临床医学报告指出,应用针刺疗法,刺激本穴治疗胃下垂108例,结果显示,在生气时病人有抽胀感,甚至有强烈的胃向上紧缩感,病人自觉症状逐渐消失,经统计分析,痊愈有13例;显效19例;好转29例;无效45例;疗效令人满意。
参考文献
1.《针灸聚英》明朝高武著。
2.《胃炎、十二指肠炎疗法》李长安医师著。
3.《常见的胃肠疾病》张金坚著。
4.《针灸学》杨甲三教授主编。
5.《针灸科学》黄维三著。
6.《中国针灸》1982(4):12,张金泉:针刺胃下垂108例的疗效观察及分析。
1.天枢。 2.支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