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休 克
6.休 克
1.初期:出现烦躁不安,呼吸急促,唇部轻度发绀。
2. 中期:心律加快,呼吸更加急促,血压下降,脉搏微细,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唇指发绀。
3.后期:呼吸困难,重度发绀,患者昏迷,四肢冰冷。
4. 常并发心力衰竭,心跳骤停,或急性肝、肺、肾功能衰竭及脑腔积液。
主要症状
1.内关。 2.人中。
最有疗效的穴道
1. 内关穴指压力道以适中为宜,得穴后出现酸麻胀痛感,两手两穴可同时进行指压,其效果更佳。
2. 人中穴乃神经敏感穴位,重刺激可以迅速让患者恢复意识,加配承浆穴,俗称“天地定位”,效果更大。
注意事项
临床取穴
1. 内关:手掌下2寸二筋间,即手腕横纹内侧中心点,往手臂上2寸的位置。
2. 人中:在鼻下唇沟下1/3处,按之有酸麻胀痛感,快速传入口、鼻、头部。
◎内关

【取穴法】手腕横纹的中心点,往手臂上2寸(三指横宽)的位置,其穴在两筋中间,两手各有一穴。
◎人中

【取穴法】在鼻下唇沟约1/3处,即人中总长度下1/3的位置。
1.为加速急救功效,可增加承浆、人迎、关元、百会。
2. 承浆穴为任脉最后一穴,在下唇中央点直线下陷中。
3. 休克的原因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不相同。但其基本病理、生理变化,导致组织细胞血流供应不足,出现微细循环障碍是相同的,所以休克是一种急性循环功能不全的综合征。其急救重点是让心跳、血压恢复正常。
4. 内关穴对心跳率的调节具有特异性,即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心跳快者能使之减弱;心跳恢复者能使之加
附记快,且有强心及升压作用。临床上本穴常应用于休克急救及各种心脏病的治疗。
4. 人中穴在解剖下,分布有面神经、三叉神经二支、下眼窝神经、嗅神经等。经指压刺激后,其感应会随这些神经传导到中枢神经,兴奋中枢神经,此即所谓“醒脑作用”。再透过复杂反射过程,使血压升高,兴奋呼吸,增强心跳,改善微细循环障碍,使组织供养充足,休克症状可以获得缓解。
5. 根据1986年《北京中医杂志》,1980年《中医杂志》,1989年《中国针灸》临床报告,刺激内关、人中对抢救严重休克的疗效较好,其结果令人满意。
参考文献
1.《针灸甲乙经》晋朝皇甫谧著。
2.《针灸科学》黄维三著。
3.《北京中医杂志》1986.(3):44~45,陈仓子:内关穴临床应用举隅。
4.《中医杂志》1980.(11):26,李锦祥:针刺人中抢救药物性过敏性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