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肿痛及牙痛

1.牙龈肿痛及牙痛

1. 牙龈红肿、疼痛、有灼热感、口臭、口渴、喜冷饮恶热汤、自觉牙齿浮起,严重时牙周肌肉出血。

2.常伴有便秘、暴躁易怒、头痛、眩晕、疲倦等。

3. 后期会出现持续性的牙痛,但非龋齿引起,检查牙齿颗粒完整,无龋齿特征。

主要症状

1.下关。 2.液门(也可用合谷代替)。

最有疗效的穴道

1. 下关穴在颧骨弓下缘凹陷处,在下颌关节前,是牙关开合点的下片部,指压时宜两穴同时进行,但对体质特殊及颧骨、下牙骨有病变伤害者,应注意,小心用力过猛造成下巴脱臼。

2. 液门穴对疼痛感觉极为敏感,指压力道适中即可,对妇女、儿童应特别注意。

注意事项

◎下关

img165

【取穴法】在颧骨弓下缘凹陷处,张口有骨弹起,闭口凹陷又出,即是该穴。左右两侧,各有一穴。

◎液门

img166

【取穴法】在小指和无名指之间的交会处,即是该穴,左右两手,各有一穴,手掌向下取穴。

1.专业指压可增加颊车、合谷、地仓、承浆、太溪。

2. 本章所介绍的症状及最有疗效穴道,是指传统医学所述因胃火、风火、肾虚所导致之牙疼及牙龈肿痛。属龋

附记

1. 下关:位在颧骨弓正中央的下线,从耳前触摸颧骨弓

的下线,骨头最凹陷处即是该穴,用手指压迫,会有疼

痛感传送到上下牙齿。本穴在牙关开合点的下方,又称

“下关”。其上方称“上关”,俗称“客主人”穴也。

2. 液门:本穴在第四、五指关节间缝的凹陷处,即小指和无名指之间的交会处,按之有酸麻痛感。

临床取穴齿、牙损伤、拔牙手术、牙周病及其他全身性疾病所引起者,可能疗效不明显,建议患者到医院牙科就诊。

3. 下关穴对本病症状有良好的缓解功效,临床上常取本穴治疗牙痛,疗效显著。根据1965年《黑龙江中医药》的报道,应用针刺疗法,刺激下关治疗牙痛6例,结果显示,针一次有效止痛者4例,针两次有效止痛者2例。而古代中医文献也都记载本穴对牙痛有主治功效。

4. 液门穴对各种牙痛,如急性牙髓炎、龋齿、牙周炎、牙根尖周炎、齿龈炎、牙损伤、牙术后疼痛等临床上均有良好的疗效,根据1989年《陕西中医报导》,针刺本穴治疗牙痛385例(只计首针时效),结果症状消失,显著好转者有303例,有效者7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8%,所以选择本穴。

5. 预防本病的最好方法是,不可连续熬夜及长期失眠,并应让身体保持充足的水分。

参考文献

1.《针灸聚英》明朝高武著。

2.《牙齿与口腔疾病》孙安迪著。

3.《黑龙江中医药》1965(2):42,任继文:用下关透地仓法治疗牙疼的经验。

4.《陕西中医》1989(2):83,申健:针刺液门穴治疗牙痛385例。

5.《针灸科学》黄维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