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糖尿病

1.糖尿病

1.初期没有明显症状。

2. 中期先出现口渴症状,然后容易饥饿疲劳,人体消瘦,接着出现多吃、多喝、多尿、体重减轻(三多一少),皮肤受伤不易愈合,还会出现皮肤瘙痒及阴部痒等症状。

3. 晚期出现视网膜病变及周围神经症状如手脚麻木、肌肉萎缩或性功能减退,严重者出现尿毒症、急性心肌梗死及脑卒中。

主要症状

1.脾俞。 2.足三里。

最有疗效的穴道

1. 脾俞位在脊椎中心线旁,指压力道不宜过重,应注意患者是否患有骨质疏松症或脊椎病变,如长骨刺或椎间盘突出。

2.足三里穴位较深,指压力道可加强,宜用强刺激手法。

注意事项

◎脾俞

img89

【取穴法】:肚脐正后面为命门穴,此穴往上3寸(四指横宽)为脊中穴,脊中穴左右旁开1.5寸(二指横宽)处即是该穴。

◎足三里

img90

【取穴法】:在膝眼下3寸(四指横宽),胫骨前外侧凹陷处即是该穴。左右腿各有一穴。

1. 脾俞:正坐,在脊椎中心线第十一椎旁开1.5寸位置即是该穴,或取脊中穴(属督脉)旁开1.5寸处。

2. 足三里:在膝眼下3寸(约四指横宽度),胫骨前外侧凹陷处。

1.专业指压可增加肺俞、胃俞、背俞、三阴交、中脘。

2. 糖尿病的病因主要是胰脏功能不全,胰脏细胞无法分泌胰岛素或分泌不足,导致血中葡萄糖的浓度超过正常标准值,引发人体之血管、神经、肌肉病变,早期治疗愈后较好,如果治疗不当会产生并发症,本病目前尚无可根治之药物,仅能作支持疗法。

附记

临床取穴

3. 本病在1000多年前就有,古人称之“消渴症”。东汉张仲景在其所著《金匮要略》中说:“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后世医家对此病论述更是汗牛充栋,虽然传统医学将它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但《临证指南医案·三消》却说:“三消一症,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此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4. 根据中国《第二届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对针刺治疗糖尿病的初步研究报告指出,以脾俞、足三里、膈俞为主穴,加上辨证配穴,治疗24例糖尿病人,结果显示,总有效率79.1%,显效率45.8%,这说明了刺激穴道具有调节血糖的作用。

5. 脾俞具有健脾利湿,升清止泄功能,对中消可能有正面辅疗意义,《千金要方》言:“脾俞、大肠俞主腹中气胀引脊痛,食饮多而身羸瘦,名曰食晦”。

参考文献

1.《金匮要略》东汉张仲景著。

2.《千金要方》唐朝孙思邈著。

3.《当代名医临证精华-消渴专辑》史宇广、单书健主编。

4.《防治糖尿病完全手册》洪健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