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养生保健
9.养生保健
穴道指压对部分疾病,不但有对症治疗功效外,对养生保健也发挥了一定作用,古医有言:“若要安,三里莫要干”,就是指经常刺激足三里穴,对人体有预防保健作用。
综合古代医学文献、现代医学刊物及作者自身经验,共筛选10个穴道作为养生保健用,这10个穴道是所有穴道精华。每日1~2次,分早晚施行,7天为一个疗程,3个疗程为一个阶段。通常在第一个阶段完成后,身体功能会有所改变。
现将10个穴道及其作用分述如下:

1. 百会:百会穴为督脉要穴,名三阳五会,对头部疾病均有疗效。临床应用有3种:一为治疗脑卒中及其后遗症;二为治疗脱肛、胃下垂、子宫下垂;三为治疗痴呆健忘症。根据临床实验观察,刺激百会穴,可增加脑部供血量,改善脑部微细循环障碍,可促进脑部代谢。
2. 印堂:印堂穴属经外奇穴,古医籍对治疗鼻炎并无明显记载,今年有许多临床报告均指出本穴对过敏性鼻炎有很好的疗效。根据1985年《新中医》临床报告,刺激印堂穴治疗过敏性鼻炎30例,结果显示,痊愈12例,显效11例,好转6例,无效1例,疗效成果令人满意。其他如1989年《中国针灸》也有类似的临床报告。

3. 合谷:合谷穴为大肠经之原穴,能调理胃酸分泌,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有临床医学报告指出刺激合谷穴可以提升人体干扰素。而干扰素可以诱发增加人体免疫系统,对萎缩的胃黏膜细胞组织,有再生的作用,因此,选择本穴对缓和慢性胃炎症状有正面的积极意义。

4. 内关:内关穴属手厥阴包经,对心跳频率的调节具有相对特异性,即具有“变相调节作用”。心跳快者能使之减弱,心跳慢者能使之加快,所以对心动过速及心动过缓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5. 足三里:足三里是胃经合穴,对脾胃有调理作用兼补养气血功能,自古即为保健益寿要穴。有学者认为本穴有自术之强,桂附之热,参茸之功,硝黄之力,能调和阴阳,宣通气机。临床上对人体老化现象所导致之疲劳症及免疫功能降低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6. 膻中:膻中穴的解剖位置,在脊髓的胸四节段支配区,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分支,此区域与气管、肺有着密切关系。根据临床医学报告,应用皮下留针疗法,刺激膻中穴治疗气喘病,经留针两天,一个疗程后,症状消失。中医认为膻中穴具有宽胸、降气、平喘的作用,因此对气喘病有一定的疗效。

7. 肾俞:依中医的基础理论,肾的主要生理功能为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和水液代谢。肾俞穴为肾脏精气输注之处,刺激肾俞,对生殖、泌尿系统疾病有调和及防治功效。而男性性功能障碍属生殖系统,归属肾脏范畴,古今医家治疗肾亏阳痿,欲振雄风者,都以肾俞穴为首选。《胜玉歌》有言:“肾败腰疼小便频,督脉两旁肾俞除。”正是此意。
8. 三阴交:三阴交对肝失疏泄、脾失运化、心肾不交及心神失常有调节作用,不仅能改善失眠症状,还有安神功效。临床上用以治疗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针灸大成》明朝杨继洲著。
2.《中国针灸独穴疗法》陈德成、王庆文主编。
3.《腧穴刺灸法》刘炎、孙丽娟等著。
4.《江西中医》1984.(6),高郁文:针刺印堂治疗胃部病34例。
5.《针灸科学》黄维三著。
9. 关元:关元穴属任脉,为小肠募穴,对人体营养物质的吸收、排泄占用重要地位。临床上指压关元穴对肥胖的抑制有正面的辅疗意义,根据1985年《中国针灸》报道,按摩关元穴减肥44例,结果显示,有35例体重下降1~5kg,9例体重无变化,经作按摩前后体重比较,有明显的差异,其数据具有疗效统计的意义。

10. 涌泉:涌泉穴对恢复疲劳是有正面意义的。本穴属肾经之井穴,意喻“经气初出如泉水涌出于下”,即活力的泉源在此涌出,临床试验所见,刺激本穴可以提高基础代谢率,改善局部微细循环,对中枢神经有振奋及抑制的双向调节作用,本穴应为首选。
上述穴道的作用及功效,只是约略节录,每个穴道尚有其他功效。但若综合这10个穴道功力,其威力就非同小可,用作“保健养生”是绰绰有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