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呕吐(害喜)
3.孕妇呕吐(害喜)
1. 妊娠初期(约第二个月)出现呕吐、恶心、厌食等,持续数周后,至第三个月到第四个月会自然消失,是妊娠的正常生理反应。
2. 如果呕吐次数过多,无法进食,身体处于脱水状态,营养不良,血压降低,就必须进行内科处理。
3. 如果未予以适当治疗,导致病势恶化,将发生抽搐、昏迷、黄疸等严重的中毒状态。
主要症状
1.中脘。 2.公孙。
最有疗效的穴道
1. 中脘穴深部为胃部,宜空腹时指压,如果饱食后指压,须防食物返流,要是孕妇腹部微胀,指压力道宜轻,不宜过重。
2.公孙穴无特别禁忌。
3. 根据古代中医文献记载,孕妇禁针者有:三阴交、合谷、石门、昆仑、肩井、缺盆。孕妇欲作指压,宜避开上列穴道。
注意事项
◎中脘

【取穴法】:取胸骨剑突与脐的中间点,即是该穴。
◎公孙

【取穴法】:正坐合足,两足弓相距最远处,即是该穴,左右两脚,各有一穴。
1.专业指压可加丰隆、内关、足三里、间使、天突。
2. 孕妇呕吐,俗称“害喜”,古代妇科病名“恶阻”,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症状轻微者,可不予理会,到时
附记
1. 中脘:脐直线上方4寸位置,或取胸骨剑突与脐的中间点,即是该穴。
2. 公孙:足大趾本节后1寸,脚弯弓下赤白肉际凹陷中,即是该穴。如正坐合足,两足弓相距最远处,即是该穴。
临床取穴自然无药而愈,症状严重者,须用药治疗,穴道指压最佳,既无不良反应,又可调节气血,达到辅助效果。
3. 依据《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记载,本病之病因有胎气逆阻及痰饮逆阻,而以胃气衰弱为主,应以补助脾胃,疏利痰饮为宜。
4. 中脘穴具有和胃健脾、通降腑(胃腑)气的作用,对胃脘疼痛、呕吐呃逆、翻胃吞酸、腹胀纳呆等消化道疾病有主治功效。有临床医学报告指出,应用穴位吸引疗法,刺激中脘穴治疗妊娠呕吐62例,结果显示,显效40例,占65%,好转22例,占35%,疗效成果令人满意。
5. 公孙穴为脾经络穴,为八脉交会之一,通于冲脉,有健脾化湿,和胃理中之功效,主治胃疼呕吐,饮食不化,胀鸣腹胀及痰壅胸膈,妇人气蛊。(《刺灸心法》)。临床所见本穴以止呕、化痰及和胃最具功效。
参考文献
1.《医宗金鉴·妇科心法》清朝吴谦著。
2.《与妇产科医师对谈》刘志鸿医师著。
3.《妇女医学》各大医院专家合著(健康世界丛书)。
4.《针灸学》杨甲三教授主编。
5.《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年(11):19,钱志益:用穴位吸引器治疗严重妊娠恶阻。
1. 月经紊乱:月经周期不规则,经量过多、过少,或突然停止,以后不再来潮。
2. 心血管:潮红,高血压,心悸及假性心绞痛,血管痉挛性疼痛。
3. 精神神经:头痛,眩晕,失眠,耳鸣,记忆力减退,焦虑,感觉迟钝或过敏。
4. 泌尿生殖:尿痛、尿频,阴道黏膜变薄,出现干燥、瘙痒及性交困难。
5. 其他症状:食欲不振,便秘或腹泻,肥胖,关节及肌肉疼痛,骨质疏松症,血管硬化及心肌梗死。
主要症状
1.关元。 2.神门。
最有疗效的穴道
1. 关元穴深部为膀胱及子宫位置,宜先行排尿后再进行指压,若患者为闭经则指压力道不可过重,应优先考虑子宫内膜积血情况,要特别注意。
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