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坐骨神经痛

11.坐骨神经痛

1.早期感觉背部酸痛,无法直立。

2. 中期时,疼痛从下背部沿着臀部,再顺着大腿后侧向下延伸,直达脚板。疼痛加重时,会出现“间歇性跛行症”,即每走一段短距离后必须蹲下休息几分钟后才能再走。

3. 最后病人出现脚部麻木及肌肉萎缩或瘫痪。严重者会造成大小便困难和阳痿等症状。

主要症状

1.环跳。 2.委中。

最有疗效的穴道

1. 环跳穴位在臀部,肌肉深厚之处,临床针刺可深刺约3.5寸,可见穴位之深,因此指压本穴力道宜重。其下布有上、下臀神经及荐骨神经后支,得穴后会有酸麻感放射至大腿及小腿。

2. 委中穴在腘横纹中央,下面为腘动脉血管,指压力道中度即可,还应注意患者是否患有血管硬化症。也可用下关穴代替本穴。

注意事项

◎环跳

img87

【取穴法】:两足并立,紧缩提肛,臀中有凹陷处,其中心点,即是该穴,左右各一穴。

◎委中

img88

【取穴法】:在腘窝横纹中点,即是该穴,左右两腿,各有一穴。

附记

临床取穴

1.环跳:①两足并立,臀中有凹陷处即是该穴。

② 侧卧,伸下足,屈上足并使其足弯曲,足跟与

臀部接触点即是该穴。

2.委中:在腘窝横纹中点,微屈膝取穴。

1.专业可增加下关、阳陵泉、秩边、气海俞、风市。

2. 坐骨神经痛常见的原因是脊椎骨老化、弯曲、变形或椎间盘突出压迫到坐骨神经支而引起的下肢体疼痛。患者可平躺抬脚,自我测试,或屈头试验或尽快到医院就诊,如果保守疗法失败,症状仍持续,才考虑采取手术治疗。传统医学认为本病是因风、寒、湿病引起,致经络阻塞,气血不通,不通则痛,又称“腰腿痛”、“腿股风”。

3.《肘后歌》言:“腰腿疼痛十年春,应针环跳便惺惺”。《玉龙歌》亦言:“环跳能治腿股风”。《杂病穴法歌》也言:“腰痛环跳委中神”。古代医学典籍多载明环跳具有祛风化湿,疏通经络之效,且其解剖穴位深部坐骨神经处,故刺激此穴,对坐骨神经痛之症状缓解,有实质意义。

4.《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记载足太阳膀胱经之经脉病说:“腰似折、脾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腰尻 、腘、踹、脚皆痛,小指不用。”此症与坐骨神经痛症状表现似相吻合。根据“经之所过,治亦从之”的原则,取足太阳经的委中穴,作为辅助治疗,临床观察结果,均有良好的疗效报告

参考文献

1.《黄帝内经·灵枢》古代群医著。

2.《针灸大成》明朝杨继州编著。

3.《坐骨神经痛》黄启训著。

4.《中国科学》1978(4);465,张香桐等:针刺镇痛的神经生理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