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耳炎

2.中耳炎

1. 急性中耳炎:初期耳痛、耳鸣、耳聋及全身不适,伴有发热及上呼吸道感染,化脓期耳膜(鼓膜)穿孔流脓,耳深部剧痛,听力减退,后期则引流通畅或感染得控,炎症消退,脓性分泌物转为黏液性,症状缓解,如治疗不当则转为慢性中耳炎。

2. 慢性中耳炎:耳流脓液,无臭或有时带有臭味及血丝,如为脂瘤型,则脓液奇臭,有耳鸣及眩晕现象,一般无耳痛,如引流障碍则会引起耳痛,如有继发性感染则出现头痛及其他颅内并发症。

主要症状

1.翳风。 2.听宫。

最有疗效的穴道

1. 指压翳风穴时,头部不可转向,需正视前方,且两耳翳风穴同时进行指压,力求两侧平衡。

2. 听宫之上为耳门穴,之下为听会穴,三穴相距甚近,都为治耳病要穴,可同时三穴共同指压,其疗效更佳。

注意事项

◎翳风

img133

【取穴法】在耳垂后方小凹陷中,即是该穴,按之有酸、麻、胀、痛感,传入口腔及颌部。

◎听宫

img134

【取穴法】耳前有一软骨,俗称“耳珠”,在耳珠正前方,张口有空,以手压之,耳内发响,即是该穴,左右两耳,各有一穴。

1.专业指压可增加听会、耳门、瘈脉、肾俞、中渚。

2. 中耳炎最常见的病因是上呼吸道感染,炎症由鼻部、鼻咽部扩及耳咽管,再进入中耳,如遭细菌感染,则出现流脓及鼓膜穿孔症状,小朋友的感冒并发症以中耳炎最为普遍。

3. 本病早期炎症还没发展至中耳积脓时,其最重要的治疗方法是休息、镇静、止痛及热敷。或采用穴道指压疗

附记

1. 翳风:正坐,将耳垂贴于面,耳垂正后方,张口有凹陷处,按之有酸、麻、胀、痛感传入耳中。

2.听宫:在耳珠正前方,张口有空,按之有酸痛感入耳。

临床取穴法,对初期症状有缓解作用。但出现细菌感染现象时应使用抗生素治疗,甚至手术引流。

4. 根据《针灸临床经验辑要》的临床报告,用灸法刺激翳风穴,治疗急慢性中耳炎402例,结果有398例痊愈,其疗效成果卓越。

5. 该作者又记载治愈一个22岁少女患左侧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成功的个案,在第一次应用灸疗法刺激翳风穴后,患者外耳道已没有脓样分泌,鼓膜红肿边有所减轻,自觉疼痛消失,第二次治疗后,全部症状消失而获痊愈。

6. 听宫的局部解剖,有颞浅动静脉的耳前支,面神经及三叉神经第三支耳颞神经,故轻微指压听宫,立即有酸麻痛感传入耳中。《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记载:“听宫主治耳内蝉鸣,耳聋”,而历代古医文献皆言本穴可治耳中诸疾,故选择本穴。

参考文献

1.《医宗金鉴·刺灸心法》清朝吴谦编著。

2.《耳鼻喉医学讲座》李宪彦著。

3.《穴道指压健康百科》芹泽胜助著。

4.《广东中医》1962年(6):30,谢启瑞:艾灸翳风穴治疗急性及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5.《针灸学》杨甲三教授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