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重新寻见的电影
当真正参与完一部全新的无障碍电影制作之后,我才惊讶地发现,这一以公益为缘起的项目,已经转向专业性无障碍电影制作的探索与发现。
我们竭尽全力在“光明影院”中“复原”原电影的节奏和故事,寻找视障者与我们相似的观影体验。在保持“电影”本质的基础上,做无障碍电影,而非“广播剧”。
我们也努力重新寻见色彩,寻见另一个“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电影世界。
一位美国的口述影像学家辛德尔曾说过,“我们必须重新学习看这个世界。”人往往会随着自己的潜意识去看待画面,选择看见与看不见,从而忽略许多景象,这就是所谓的“盲点”。每个人都有盲点,只有抛开个人主观,不放过视线内任何事物、细节,才能重现由所有画面里的事物所拼凑而成的完整景象。
之前有太多的“理所当然”,太多的“习以为常”刻板化了我们看世界的视角,却忽略了黑暗世界里视障者的体验和摸索;但往往这种“摸索”,有时比现实化的“看见”更为质朴而真实。
两年间,上百部无障碍电影被制作完成。我们的公益片单涵盖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电影记忆中最热门或最经典的中外影片。
两年前,如果我们想相约视障朋友前去影院共同观看一部电影,或许会被视为异想天开;而现在,许多“光明影院”的视障观众可以晒出人生中的第一张电影票。
电影被重新寻见。
视障观众与“光明影院”之间,通过一部部电影、一场场放映形成微妙的互动。追光而去的我们,寻寻觅觅,在不断唤醒自己心中光亮的同时,也在寻找视障者心中对光的想象。听光而来的观影者,并没有被遗忘在角落,而是尽情开放地拥抱这一刻平等的体验。我们之间,是有温度的对话与看见,是体贴而尊重的相遇。
“光明影院”是我大学中最弥足珍贵的那一道光。
我终于看到,那面横亘在我眼前的光与暗的次元壁,正在悄悄地被打破。
渴望光明者,以求索的本心触摸世界;追寻光明者,用觉醒的关怀重新发现世界。当我们开始彼此需要,彼此成就,那些还未在黑暗里盛放的梦与想象之花,就会开在那些永远努力生活着的,不想被社会所遗忘的人们心中。
“光明影院”,开始于一场始料未及的声音与光影的重新邂逅,型塑了一场严肃又温柔的找回平等与审美权利的文化之役。
一片漆黑中,我们开始描述这个世界,这是一场用声音打造的文化盛宴,它永远不会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