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特别的,不是特殊的!
心情印迹:视障人士不特殊只特别
身份印迹:2017级博士研究生
记录者:王海龙
“是特别的,不是特殊的!”在公益《爱是一道光》创作研讨会上,老师们不断地提醒着我们。
2019年4月21日19点,距离《爱是一道光》公益广告的拍摄只有不到两周的时间。在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三楼的会议室,来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编导和“光明影院”的几位成员正在碰撞广告的创意。
指导老师站起来,眉头紧皱,眼睛紧紧盯着投影。投影里是视障朋友观看电影的画面。他对着大家说,“视障者和我们并没有根本区别,只是在生活上和我们有一些不同,我们用看来了解这个世界,而他们用听也能做到。他们不是特殊的群体,他们只是特别的那一位。”这句话也成为这个公益广告的基调。
他的话让我仿佛回到四年前的DV创作课堂。在课堂上,他会反复用一种思辨性的口吻向我们发问,当说出一个结论的时候,他又紧接着说,“是吗?为什么?怎么会这样呢?”他紧盯着我们,“拷问”着我们。这一刻,回答“是”或“不是”好像成为一种神圣而庄严的抉择。慢慢地我才明白,答案不重要,重要的在于对一件事的反复追问、对一个命题的反复思考。
我们究竟如何看待视障群体?在这次公益广告的创作研讨会上,我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回顾整个社会的认知,从残废、残疾到残障,为身体有所缺陷的人群的冠名不断变化。我们从认为他们不能到认为他们有障碍,社会的认知朝着更文明、更有温度的方向改变。但是,我们依然会觉得他们是弱势群体,是特殊人群。失去视觉的他们是弱势群体吗?是特殊的群体吗?
2019年5月9日,《爱是一道光》公益广告开始拍摄。在中国传媒大学的钢琴湖和大阅城前,核桃林与银杏树旁,来自北京盲校的孩子在校园里漫步、在石凳上弹着各种乐器、在教室里做着手工、在操场上追逐打闹。这是我们的校园,也是他们的校园。他们和我们并没有什么不同。
初二的铭晗躺在1号楼门口的草地上,抬头仰望着天空,清晨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打在她的脸上,她微笑着,用手触摸着光线,她对着镜头说,“生活中很多事情我们都可以做到,可以做得和大家一样好”。
视障群体靠听觉、触觉、嗅觉去感知世界、体会艺术,同我们一起享受阳光雨露。只是,他们的观察和了解世界的方式很特别。
孙铭晗说:“但是,有一件事,我们没办法做到和大家一样好,那就是看电影,即使我们坐在电影院里,也什么都看不懂。”诚然,电影艺术的设计对他们很不友好,画面承载了很重要的叙事功能,让特别的他们难以全部理解。
“也许,我们(‘光明影院’)能为他们做点什么,改变这种现状。”指导老师站在电视学院二楼的走廊对着镜头说。在走廊的尽头,是一架老式摄像机的陈列柜。这是电视人的历程与职业的象征,是丰碑也是朴素的印迹。“光明影院”的志愿者就是一群电视人,我们有责任让特别的他们也能体会到电影的美好,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和我们一样,一起感受电影的美好,就像和我们一样一起走在白杨大道上。
他们是特别的,不是特殊的。特别的他们本来和我们没有什么不同,只是生活中的一些设计缺少对他们的关照。而我们需要消除这些障碍,让特别的他们能和我们一样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