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空间记忆:掌控电影放映的放映室被称为“小黑屋”,位于舞台后方

身份印迹:2018级广播电视学硕士研究生

记录者:李怡滢

这可能是我看过最紧张的一场电影。

2019年4月14日,无障碍版《西虹市首富》在首都电影院西单店里、北京国际电影节上为近两百名视障朋友公益放映。因为我是该片的讲述员,对电影比较熟悉,我成了在影院放映室里掌控电影放映的志愿者。

为了不影响观众的观影效果,放映室在电影开始播放后屋内必须关灯,人称“小黑屋”。其实,每次去电影院,我都会对高处的“小黑屋”充满好奇,在那里能看到所有观众的一举一动吗?能听到观众的笑声吗?从那个角度看电影是什么感受?当得知需要在“小黑屋”工作的时候,我甚至有些许兴奋——终于可以走进这个神秘的地方,多年的疑惑就要被解开。作为一名放映员,我的任务是守在“小黑屋”里操作影片播放设备,寸步不离。为了保证放映的顺利进行,我们提前去了两次现场,进行试片、熟悉路线、设备以及学习多种突发情况的应对预案。

4月14日这天,志愿者们都早早地到影院进行筹备,我在“小黑屋”里一遍遍播放着暖场音乐,只希望观众们走进“光明影院”的一瞬间,就可以感受到爱与温暖。“与光同尘,黑暗共生,没有他者,只有我们……”的歌声中,空位逐渐被填满。

我激动地按下播放键,又赶紧坐在玻璃窗前,一边等待,一边期待,我甚至可以看到他们被这部喜剧片逗得前仰后合,耳边是他们欢快的笑声。唯一的一扇窗的窗帘也在缓缓闭合,我被提醒,“需要拉窗帘,不能有光透出去。”紧接着,我被告知,屋内完全听不到外界的声音,只有自带的两个音响用于同步监测影片进度。

我突然无比紧张,不能知道观众的反应怎么能行?!我把耳朵贴在玻璃上,尝试着去听到哪怕一点观众的声音,无果。霎时间,忐忑与不安涌上心头,我甚至想冲下楼到观影厅去,但我不能。电影原声和我的声音交替着从音响中传来,原本好笑的包袱现在却成为真实可感的包袱坠在我的肩头。

我实在按捺不住内心的焦虑,我拨开窗帘一角,试着探出头去,但由于距离太远,就连他们的动作都看不真切。画面稍亮一些时,还能依稀看到观众的轮廓,他们好像在非常认真地关注前方,或低头倾听,或身体向前微微倾斜,仿佛面前的不是电影而是他们想要融入的生活

忐忑不安,狂乱期待的心情一直持续到电影结束,直到听到视障观众热烈的掌声后,我悬着的心才放下。在放映后的采访中,不少视障观众纷纷表示他们听懂了我们的努力:“讲述员一定是非常明白我们的,知道我们希望哪些地方被讲出来……希望以后有越来越多的有讲述的电影……

2019年5月19日,我来到了朝阳剧场。这是我第二次在“小黑屋”主持放映,与“414放映”相隔不过短短一个月。可能是剧场的缘故,后台甚至比舞台还要宽敞,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我们穿过墙边堆放着的粉色舞鞋、各色演出服和一些类似耍杂技的道具,来到了一个只能站下一人的入口。站在入口处,不用迈步,脚前就是通往“小黑屋”的楼梯。“小黑屋”设置在舞台的一侧,能够看到观众的侧脸——又是一个全新的视角,这次,我看的更真切了。刚入场时的激动与紧张,听到讲述声音时的讶异与欣喜,随着剧情波动的心绪起伏,还有他们理解了电影的满足,那挂在嘴角的微笑说明了一切。

正是他们的微笑,使我明白,这是一件值得一生参与的公益的工作。我深信不疑。

2019年11月17日,我和项目团队的同学老师来到北京市盲人学校进行放映。此次放映的无障碍版本的《开国大典》是“70年70部”特别计划当中的一部经典影片,为了让学生们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在影片结束后,盲校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光明影院”项目,并询问小朋友们,“你们都看过哪部‘光明影院’哥哥姐姐制作的无障碍电影啊?”小朋友们情绪高涨,在诸多片名中,我听到了很多小朋友喊着“西虹市首富”,越来越多的小朋友开始喊这部电影的名字。在这些声音里,我霎时间泪目——《西虹市首富》是我讲述的第一部电影。

而后,老师邀请志愿者走上舞台与大家打招呼,当我说到“我讲述过的电影有《西虹市首富》”的时候,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那天,他们对我说了很多声“谢谢”。但其实,我最想感谢的是他们,感谢他们愿意来,感谢他们愿意看,让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有了意义。

感谢他们让我坚信,念念不忘,必有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