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十一点的红丝带

深夜十一点的红丝带

时间记忆:2019年4月13日晚上11点,志愿者们仍在为次日的公益放映活动忙碌

身份印迹:2018级艺术硕士研究生

记录者:陈红

2019年4月13日晚上11点,我在电视学院“光明影院”工作室里,用漂亮的红丝带包装着无障碍电影光盘盒。桌面上散落着宽窄不一、颜色深浅不同的红丝带,这些包装用的丝带,是一下午跑了4家店买来的,而这些系了漂亮蝴蝶结的无障碍电影光盘,是特意为了明天的赠送仪式而精心准备的。

4月14日,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光明影院”要在首都电影院举办一场特别的公益放映活动,邀请北京市200多名视障朋友,走进电影院观赏我们制作的无障碍电影《西虹市首富》。在这场观影会上,我们将过去一年做出的104部无障碍电影,以光盘和数字盘礼盒的形式,赠送给北京市盲协和各区盲协,方便其自行组织盲人定期观影,以期视障朋友们能够与我们一样常态观影,平等地共享精神文明成果。

为了这场特别的放映,“光明影院”项目组已经筹备了大半个月——敲定场地、准备物料、招募志愿者、勘察场地、制定保障计划、对志愿者进行培训、模拟演练……“光明影院”的每位志愿者,都对这场放映充满期待和紧张。

我小心翼翼地包装着无障碍电影光盘礼盒,不断地调整着蝴蝶结,想把它包装的好看一些、再好看一些。因为我知道,这份小小的光盘盒里,装载的104部无障碍电影,每一部都凝结着无数志愿者的心血和爱心。我期待着,明天的放映活动上,每一位收到无障碍电影的盲人朋友都能感受到我们的小小心意。

看着这些红丝带,我想起了与“光明影院”的初相遇。

2018年10月15日,在第35个国际盲人节到来之际,“光明影院”召开融合创新研讨会,我报名成为会议的志愿者,一对一服务于安庆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吕敏主任

对于“光明影院”来说,这是一次里程碑式的研讨会,全国19家盲协、盲校的主席、代表们,齐聚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商讨“光明影院”下一步的计划和安排。对我来说,这次会议,开启了我和“光明影院”的缘分。

我被分配的志愿活动任务是:在10月14日~16日,3天的时间里,一对一服务安庆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吕敏主任,负责接机、引导参会、参观校园、送机等任务。在筹备会上,我们被告知,接送的嘉宾代表比较特别,有些是视障者,需要细心体贴地一对一进行服务和指引。

14日晚上9点,我在机场候机室里见到了远道而来的吕敏主任,他戴着墨镜,由夫人搀扶着,随着人流在机场通道缓慢行走。我快步走上前想要帮忙引导,走到他们面前却有些尴尬,不知如何开口表达帮助意愿,我小心翼翼地询问:“是吕敏主任吗?”吕主任咧开嘴笑了,摸索着来握我的手,“是传媒大学的小陈吧,你是‘光明影院’的志愿者吧,太感谢你们啦,你们这个项目好啊!给我们盲人带来太多福利了……”他微微地鞠躬,握着我的手连连感谢。

彼时的我,对“光明影院”并没有太多深入的了解,并不知道这个项目对于视障者意味着什么,却在这位盲校主任的频频握手和连连道谢中深切地感受到“光明影院志愿者”,这简单的七个字,就像一个荣耀符号,承载着沉甸甸的重量。

10.5创新研讨会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志愿者代表宣读“光明工程”倡议书:“让我们凝聚社会多方力量,在文化、科技、教育、医疗等各个领域,以多元方式支持公益事业,开启惠及我国乃至全球视障人群的‘光明工程’,为他们构筑更加美好的世界!”

彼时,在会场内担当会务工作、端着小饼干和果盘走来走去的我,并不明白为什么这段话,会使宣读者激情澎湃、听讲者热泪盈眶,并不理解“光明影院”项目的宏伟蓝图和重要意义,更不会想到未来一年自己会深入扎根项目,同样成为眼含热泪、宣读誓言的人。

“回去休息吧!”师哥的声音把我从回忆中拉回现实。

深夜11点钟,电视学院三楼办公室里,我在包装着光盘盒的同时,“光明影院”其他志愿者,还在为明天的放映活动准备着文件和物料。夜深了,他们“赶”我回去睡觉,而他们,还在继续奋斗

被匆匆“赶”出办公室后,我顺手拍下办公室外的路灯。四下无人的黑夜中,它安静站立,盈盈微光温暖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