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公益的夏天

一个公益的夏天

记忆印迹:对我而言,那个有关公益的夏天是最好的夏天

身份印迹:2017级广播电视编导电视编辑方向本科生

记录者:刘虹雨

初升的朝霞、热烈盛放的迎春花、洁白的雪、闪耀的星河,我们眼睛所及之宇宙的美丽不可胜数。也正因此,我常常会感到幸运,因为我可以看到这些身边的美好。可是,对于视障群体来说,这些却无比遥远。他们或许能去感受、能去听,可是却不知道在光的世界里,所相遇之物的模样。

在光明电影院中,投影机中投射的一道道光线却因为一个不一样的公益项目而得以汇聚成一条条温暖柔软的丝线,他们可以轻抚,可以去编织。

大二时,我第一次接触“光明影院”,才知道原来我身边正有人在为了视障朋友们能够“看”电影不断地付出努力。我觉得“光明影院”重新给了我认识大学意义的机会,也让我有想去实现、去参与的渴望。于是,大二暑假时,我就报名了“光明影院”暑期小学期的实践课程项目。

在“光明影院”实践课程的第一次课上,我一直以来萦绕脑海的一个疑问有了答案:无障碍电影和广播剧的区别究竟是什么?无障碍电影是用声音去表现画面、描绘画面,但却与广播剧相差甚远。无障碍电影尽其最大可能去用声音还原更为宏大的、壮阔、复杂、多元的社会、文化的画面,而广播剧是在低成本、小空间的声音场景塑造里,描绘更为简单、闭合的想象空间。

第一次课堂上,老师们为我们播放了以往“光明影院”的工作视频。我看到了许许多多视障朋友“看”无障碍电影时的画面,他们大多数是可爱的孩子。变幻的光影映在他们的脸庞,真像是进入了一个瑰丽的电影世界;他们闭着眼,嘴角有着向上的弧度。那一刻,我在想,他们“看”到的画面和我们看到的是一样的吗?他们在黑暗的视觉想象中,努力向前眺望,看到的是什么呢?

小学期分组时,我被划分到了制作组。第一次写稿,我用了48个小时。我无比羡慕制作组的其他的快手同学的码字迅速,他们一天便能完成,想必是“无他,唯手熟尔”。我意识到,每一件事,要想做得又好又快,肯定需要数量的积累,在提高数量的同时提升质量。现在我已成为一名正式的“光明影院”志愿者,希望我能够继续与光明同行,成为更好的人。

2019年,“光明影院”获得了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作为团队中一名小小的志愿者,我也骄傲满满。在获奖合照中,我看到了师哥师姐和学院的老师们笑容灿烂,坚持和信念在那一刻终于被看见。

其实,当看到坐在电影院中的视障朋友们脸上绽放的微笑时,再多的辛苦也是值得的,那一张张笑脸便是最好的礼物。

公益活动,对我来说一直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光明影院”让我看到了将我们的专业特长融入公益的一种可能。影像可以被看到,声音可以被听到,而我们通过无障碍电影能让影像也能被听到。我们也可以在不断的探索中发现另一种艺术——关于无障碍电影的艺术。它是我们送给视障朋友们的最真实的礼物。

“光明影院”也让我更加理解了“公益”的内涵。“公益”就是使重重浓雾的大海有了灯塔,使水波湍急的河流架起桥梁,使黑暗寒冷的夜晚有了光明与温暖。因此那个假期,结束短暂的“光明之旅”后,我选择继续做公益——支教,为大山的孩子们带去温暖。

在“光明影院”里,我们“用声音传递色彩”,视障朋友们“用聆听感知艺术”,在电影的世界里,他们不再感到隔膜;在光影的变换中,他们用心感受影像;在陌生又熟悉的世界中,我们都是幸运的孩子,我们都在步履不停地找寻着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