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15字的背后
讲述印迹:《无问西东》
身份印迹:2017级广播电视学硕士研究生
记录者:王佳敬
“这是在印度洋的马达加斯加海域,一艘载着海盗的快艇突然出现在画面里,紧接着是另一艘,这两艘快艇疾速地向一艘游轮驶去,游轮响起了警报声……”伴随着解说词的详细解释,在场的视障观众第一次在影院中听到了一部完整电影。
“光明影院”项目于2018年5月20日国家助残日举行启动仪式,同日播放了电视学院的师生精心制作的无障碍影片——《战狼2》。影片结束之后,一位牵着导盲犬的阿姨告诉我,这是她之前从未体验过的观影新形式,比现场讲述电影更加专业,也希望以后能听到更多、更新的电影。
阿姨小小的心愿,也是“光明影院”项目团队所有师生的梦想。
我还记得试音时短短五分钟的画面,我纠结三个小时才完成文稿。之后配音时为了减少噪音特意跑到宿舍的卫生间去录,由于说话的语气、吐字、收音瑕疵,录了很多遍才成功,最后经过剪辑合成,上交成片。很幸运的是我被成功选上,但这也意味着挑战才刚刚开始。
进入团队后负责的第一部影片是《无问西东》,之所以选择它,是因为觉得这是一部值得被更多人看到、听到的电影,更因为片尾的一句话:仅以此片献给珍贵的你。
该片为纪念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而做。电影的第一幕就是清华校园里的建筑,而当时的我对清华大学并不熟悉,根本不清楚画面里出现的是什么。起初的解说稿写得如白开水:
画面从黑到亮,出现的是清华大学。
可电影上的画面元素更为丰富:镜头中是清晨阳光中的校园一角,庄严肃穆的礼堂,青青如知的草坪,随后出现了新生婴儿的画面。我截屏扒图去网上搜,然后再找对清华同学求证,最后解说稿被改为:
画面从黑到亮,缓缓出现的是清晨的清华大学大礼堂和日冕草坪。
在主角沈光耀的故事线里,有一段工人们修建机场,拉着大圆石头碾压地坪的情节。我搞不懂那个大圆石碾应该怎么描述,但觉得以前曾见到过,便打电话向老妈求助,“人们盖房子的时候拿着大石头把地压平的动作叫什么啊,就是一边做还会吆喝、唱歌之类的?”终于得到了民间智慧的答案——打夯,而我的讲述稿也从“百姓们拉着大圆石头压平地面”改为“这是昆明地区的百姓们正在打夯的声音,他们一边干活一边唱着歌互相加油鼓劲”。
就这样,边查资料边咨询求证,23798字的讲述初稿完成了,而这只是制作开始的第一步。我是第二批加入创作团队的,很幸运这一次我们有了全新的录音棚、混音室,而我又是这一批里第一个录制的人。当时记得很清楚,我和师姐师哥一打开录音室的门,一股浓重的甲醛味扑面而来。刚开始,负责这部影片配音的师姐开嗓,做准备工作,而师哥就教我录音工作站的使用。刚进门的时候我们还开门通风,但开始工作之后,考虑到收音问题,就只能关门。这一关就是一整天。从早上九点到下午六点钟,除了午饭和上厕所的时间,几乎没有休息。由于是第一次使用新设备,也是第一次录制我的作品,远比想象中要难很多,即使讲述稿被反复修改过,但在实际录制时还是有很多地方需要修改。为了尽可能精准、精练传达画面内容,我们边录边改,最终录出了27015字的讲述稿。
最后一步是——混音合成,由于录制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杂音或者出现的位置不太适当需要调节的地方,就需要后期剪辑的加入,最后与电影原音进行合成,而这又是一天的时间。我记得有同学还特意带了一些活性炭到混录棚里,希望能祛除部分甲醛,虽然在我看来作用不大,但当时心理上已经放心了许多。我有一个习惯,就是在所有的工作都完成之后,会自己一个人在混录棚里闭上眼睛,从头至尾听一遍,在听的过程中会发现哪句话的位置不对,要前后再调一调,哪个字说的不清楚,需要重新补录。所以在制作影片的时候往往还有补录的环节,只有自己闭着眼睛听完了,没有任何问题,才会进行最终的合成。
2018年的夏天,我完成了两部影片的撰稿、剪辑以及近十部影片的录音工作,录制工作越来越顺利,甲醛味道也越来越少了。我常常在想,花费几周的时间撰稿,一整天录音,一整天剪辑合成,前前后后至少上百个小时的时间,只是为了完成一部两个小时电影的讲述,值得吗?
《无问西东》影片里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如果提前了解了你们要面对的人生,不知你们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如果视障观众提前了解了他们所要面对的人生,也许会退缩、会害怕、会犹豫是否要来到这个世界,但他们并没有畏惧黑暗的世界,更有直面面对这个世界的勇气。与我们坐在影院中共同观看《无问西东》的时候,他们也会大笑、悲伤和感动。在“光明影院”延伸的地方还会大步前行,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阳光中爱电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