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取舍

细节取舍

“如果这个丫头喜欢我,那我又能有多坏。”这是迪士尼动画电影《无敌破坏王》里最让我感动的一句台词。破坏王为了拯救游戏世界,他望着好朋友云妮洛普的身影,选择从高空坠下。相比其他电影,我更愿意为动画电影撰写讲述稿。因为喜欢,所以有激情;因为单纯,所以更易被理解和接受。但动画电影的无障碍版本制作,却远非简单与喜欢就可以实现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制作所遭遇的困难完全更新了我的观念。

动画片画面鲜艳、色彩丰富,卡通人物的萌化特征和二次元形象,突然之间变成了我从未意识到的困难:如何准确、清晰地描述影片中的主人公?天哪——主角云妮洛普是怎么样一个动画小女孩呢?粉绿相间的套装,头发上满是彩色糖果的饰物——可这样的描述对视障观众有意义吗?破坏王呢?是一个身形巨大、邋里邋遢的光脚大汉,“邋里邋遢”又是什么呢?影片中各具特色的卡通形象向我迎面走来,挑战着我贫瘠的想象力。当然,对于视觉想象丰富社会经验充足的普通人观众而言,所见即所得——即使动画人物造型与现实相差如此之远。但是对于视障群体来说,不同的卡通人物只能通过声音的描述来判断,卡通是什么?糖果少女又是怎样的?无穷无尽看似简单的卡通画面我又要怎样描述呢?

在讲述稿写作中,惯用思维和视觉化描述是完全行不通的。比如,我们可能会用“巨大的”“无数”这样的量词。在有画面的情况下,这些语词完全没有理解的困难,但对于视障人群来说,它们就不够准确了。在《一出好戏》的无障碍版本录制中,其中有一个场景是要对一头巨大的鲸鱼进行描述。因为画面中呈现的是鲸鱼和人类身体的对比。为了把这种体型对比描述出来,我们只能绞尽脑汁作关联比喻,比如:鲸鱼的眼睛比人类的脑袋还要大。要把抽象的词汇换成视障者可及的具象描述才能被接受和理解。

在讲述稿的撰写中,最难的部分其实不是画面的描述,而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用契合电影气质的语言完成尽可能精准和细微的描述。讲述思路和风格需要根据不同的电影有所调整。《无敌破坏王》要征用生动的“萌系”语言,而《巨齿鲨》就需要调动紧张的语调和更快的语速,来烘托电影的紧张气氛。而与此同时,有限的无对白段落时间决定了画面的描述难以面面俱到,因此对于细节的取舍也显得尤为重要。在对连续动作场景进行描述时,如果紧跟画面,照本宣科,不放过每一个动作,全部完整描述的话,不仅会受到时间限制,视障观众的观影理解度也会大打折扣。唯有适当地对画面中的情节与动作进行简化,捕捉关键信息,保证剧情完整连贯,用听觉来诠释“动画次元”,用触觉来描述卡通美感,才能较完美地完成一场无障碍动画电影的讲述稿写作。

在无障碍动画电影的制作中,做到“总体真实”有时反而效果更好,过于细致的动画画面描述,对于视障观众来说,带给他们的,可能会是另一种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