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舒适区
讲述印迹:《摔跤吧爸爸》《解忧杂货店》
身份印迹:2017级国际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记录者:周梦蝶
我们这一批同学,是最早参加“光明影院”项目,制作第一批无障碍电影(30部)的志愿者。我负责最早的影片样本是《摔跤吧爸爸》和《解忧杂货店》。
《摔跤吧爸爸》讲述的是印度曾经的摔跤冠军马哈维亚打破传统,培养两个女儿成为女子摔跤冠军的励志故事。这部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制作精良,在国内院线上映时引起很大反响,观众无不被这种伟大的父爱及两个女儿的拼搏精神打动。我之所以选择这部电影,也是希望能在印度爸爸的超常发挥中,为自己也为视障观众找到在困难中前行的力量。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十分困难。
首先,该部电影的画面中,包含的内容过于繁杂丰富,导演通过镜头,可以无声地表达。而来自宝莱坞的电影是不会留给我充足时间以供我讲述,我只能把语言精炼、提炼再熬炼,在众多画面信息中提取最重要的部分来叙述;其次,《摔跤吧爸爸》是摔跤迷、女性运动迷与宝莱坞视觉风格的鬼畜版融合,电影中唱念做打全套武行一个都不能少,只能通过精确的描述,让视障观众可以通过听来“绘”声“绘”影女子摔跤,想象印度爸爸训练女儿摔跤的画面。
这些问题困扰了我很久,我四处求助,上网找摔跤比赛的现场解说,熟读摔跤比赛的专业名词,再试着把它们改写成更为简洁易懂的讲述稿段落。摔跤场景更需要反复观看,反复打磨。第一版写就的脚本只能是个初稿,对照初稿之后重新再看电影,边试读旁白叙述,看是否与画面时长吻合,能够无缝结合演员台词段落。刚开始工作,摔跤画面的文字很容易写多,一个翻转,一个扑倒,动作一瞬即过,而我的文字旁白却还在喋喋不休,这就需要反复推敲文字的精炼性与准确性。
印象最深刻的是电影中最后一场比赛,大女儿吉塔代表印度女摔跤手,参加英联邦运动会,走向国际赛事。每次读到这一段落时,我都会激动得起鸡皮疙瘩。之所以如此激动,是因为比赛画面的切换及慢动作的播放所带来的震撼与艺术之美令人情不自禁会屏住呼吸,而视障观众却看不见这些,那么我该如何通过自己描述,带给他们我的体会呢?斟酌很久,我决定以最简洁却又最真实的语言来描述:“吉塔从后面抱住安杰利娜,站立着用尽全力将对手高高举起,此时画面慢放,电子屏显示还剩四秒,三秒,观众都屏息注视着摔跤场中央,巴比塔紧张观看着,吉塔将对手向后翻,越过头顶划出一道美妙的弧线,父亲还在祈祷,母亲也在电视机前和村民一起等待着。吉塔成功地让对手背部着地。时间到,裁判挥起来五指,吉塔得到五分!”没有放过每一个画面的细节,又把重点聚焦在场内的两位摔跤选手,从容完成了电影中这最后一场比赛的描述。
之所以选择《解忧杂货店》,没有其他原因,只是因为它是一部温暖的作品。在这部电影中,处在人生不同阶段的人都有着不同阶段的烦恼,他们纷纷写信向解忧杂货店倾诉,店主认真回信,给他们人生启示。在制作这部作品时,我第一次踏入录音棚,成为这部影片的讲述者。自己很早以前便对配音感兴趣,一直梦想着有一天能够进入专业的录音棚配音,没想到加入“光明影院”团队,让我的梦想这么早就实现。
那天是周日的清晨,我很早就起床,把剧本终稿再通篇读了一遍,尽管之前已经练习了许多遍,但依旧缓解不了心中的紧张。当师哥领我走进录音棚,打开了灯,黑漆漆的录音棚一下子便亮堂了起来,我忍不住好奇地四处打量,心目中那个神圣的录音棚就呈现在我面前,仿佛在发着光。紧张,是当我坐在话筒前的那一刻冒出来的,我隔着玻璃可以看到师哥正操作着电脑,打开录音软件,感觉随时都要开始配音,我的心开始砰砰砰地跳,握紧剧本的手开始微微冒汗,嗓子也开始觉得不舒服,不停地在清嗓子,希望能让嗓子处于最放松舒适的状态。
有那么一个瞬间,我想了很多,甚至希望能够冲出录音棚,回到自己的舒适区,心里忍不住责怪自己,为什么非要自告奋勇去配音,找更有经验更为专业的人配音不是更好?但是,我却希望有那么至少一次,走出舒适区,尝试不同的东西,我希望自己能够有机会为《解忧杂货店》配旁白,用自己的声音去给盲人带来温暖。想到这儿,我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随着师哥的一声“开始”,我平静心情,看着脚本上的文字开始讲述:“用声音传递色彩,用聆听感知艺术。欢迎来到‘光明影院’。我是讲述人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周梦蝶,本片讲述稿由我为您撰写。”
后期制作,经常一熬就是整晚,你不仅需要调整旁白与台词的位置,也需要根据旁白的音量调整背景音乐的音量。完成之后要反复检查,才能最终导出影片。从写剧本到录音再到做后期,这一路下来,每部无障碍电影需要读15遍以上,重复的疲倦最终会被成片时的惊喜冲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