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荧之火 汇聚光明

荧荧之火 汇聚光明

时间印迹:11月13日,“光明影院”召开项目组研讨会

身份印迹:2019级广播电视学硕士研究生

记录者:黄睿

看电影这件事,对普通人来说微小得不值一提;但对视障人士来说,电影与他们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让视障人士“看”电影的小小初心,不仅是对“光明影院”对志愿者专业能力的考验与实践,更是教育本质的回归。

2019年9月,我成了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的研究生。而早在去年夏天,我就在新闻传播学部的微信公众号了解到“光明影院”这一项目。通过讲电影的方式制作无障碍电影,这是多么棒的创意啊!

我写下这行字时,刚刚参加完“光明影院”项目组研讨会,也是成为“新光明”志愿者的第一天。研讨会上,老师们与我们分享了许多细节,四川省西昌市德昌县的马德丽为了看无障碍电影,暂停了按摩店的生意,在侄女的帮助下,提前一个小时坐到了电影院中;很多视障观众看完无障碍电影时说,这是他们拿到的第一张电影票,也是人生的第一场电影;也有视障观众看完《战狼2》时表示,“我没有想到也能和正常人一样‘看到’最新的电影……”100多名师生参与无障碍电影的讲解,300万字的讲稿,累计8万小时的服务时长,把电影讲给他们“看”,“光明影院”做到了。

有人说,“光明影院”是晚上十点亮着灯的录音棚,是无数次暂停与开始。志愿者们字字铿锵,步步坚定,用自己的真心为视障人士带来一部部精彩的影片。而我说,“光明影院”正是体现了中国教育的真谛——将所学知识与技能投身社会,回馈文化。

“光明影院”项目从制作到推广,志愿者们字字铿锵,步步坚定,追随着光影的脚步。我们选取的主旋律、正能量、商业化一流的电影作品进行无障碍信息加工和二次创作。拉片写讲稿的过程也是志愿者们学习理解视听元素的过程,长时间的画面阐释训练了志愿者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是电影审美、构图、光线等要素帮助我们重新提炼,重温学习的过程。宣传推广更是如此,每一场活动、每一个细节,都是对志愿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考验,放映组在全国推广锻炼了志愿者们的公关与沟通能力……

用声音传递色彩,用聆听感知艺术,一系列围绕着“光明影院”的实践不只是让志愿者们课堂上学到的内容充分运用,更是通过“无障碍电影”真真切切改变了视障人士的精神生活。我清楚地记得老师们对于“104”这个数字的解释,“我们希望盲人朋友每周可以看两部电影,因此我们定下了捐赠104部电影的目标。”像普通人一样一周看两次电影,这个小小的愿望,不再是视障人士的梦想,而是“光明影院”志愿者们的努力之下成为现实。在志愿者们的帮助下,越来越多的视障人士来到电影院欣赏光影的魅力,对于他们来说,电影不再是看不到的冰冷事物,而是可听可感的文化产品。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认为,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对知识的学习、通过专业技能的训练,培养一批批有文化、有追求的青年人,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而不是成为一个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都不能少”,步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大部分残障人士的物质生活需求得到基本解决,他们的心理需求开始表现出来并逐渐成为优先级别更高的需求,这需要文化工作者生产适合他们的文化产品。无障碍电影虽已有尝试,但并没有形成可复制可传播的文化资源,“光明影院”针对这一社会文化问题,走进社区、盲校进行调研,了解视障人士的特点,为无障碍视听艺术传播实践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项目组由开始时几个人的单打独斗,渐渐发展成为一支成熟的志愿者队伍,越来越多的同学想要加入“光明影院”,想要通过声音、文字甚至是数位板为项目增加一丝光亮,为正在构筑的文化盲道增砖添瓦。我想,这就是教育的意义。

志愿者面试那天恰好是校庆日,我看到一个个准志愿者从东配楼走出,踩着《年轻的白杨》的节拍,脚步轻快,脸上洋溢着青春的笑容。我想到了刚刚制作完无障碍电影的师哥师姐们,他们大概也是同样的愉悦与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