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影院”的我≠配音

“光明影院”的我≠配音

工作印迹:不一样的工作

心情印迹:声波中的色彩世界

身份印迹:2018级网络与新媒体互联网电视方向本科生

记录者:王子昕

我曾经以为,“光明影院”的我等同于配音小白。

在我的印象里,“光明影院”最重要,也最需要的就是配音志愿者。我自认,我跻身于师哥师姐的声优大神之中,并不出色。缘于每次配音,师哥都会无数次按下录制暂停键,纠正我的发音。我也为自己的声音表达能力头痛不已。我是愿为“光明影院”拼尽全力,但喊到声嘶力竭,却总是力不从心。可我并不想放弃。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反复做着同一件事:带着自己撰写的配音稿走入录音间,在录音间完成配音,最后剪辑出片。我以为这就是我能为“光明影院”做的全部。

直到那一天,王海龙师哥在微信群里“寻人”:

“有没有人擅长PS?项目有一些设计任务。”

虽不敢自称平面设计学院无敌手,但自学PS起家的我还是有些江湖声望的,同学间的美誉就是证据。于是我立刻联系师哥,将自己作品发送给他。师哥审看之后很是肯定,立刻就把“光明影院”的设计工作交给了我。

配音之外,我终于可以为“光明影院”做其他工作了。

第一个任务迅速来到,为“光明影院”放映活动设计一款活动背板,投放于首都电影院的大屏。我花了半个月的时间,从最初设计到最后定稿,四版重做,每一版都是推翻前一版重新来过,整个过程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起初,师哥只是让我把影像与“光明”联系在一起,我思考了很久,设计出第一版。第一版以人物剪影为主体,人物双眼被色块遮挡以表征视障人士,色块之外发散出“光明”概念相关的一些英文词汇。但这一版并不能完全体现出“光明影院”的主旨和内涵,仅仅只是象征视障人士,于是我推翻重做。第二版以卷轴为形,卷轴上衬以电影海报。但这一版刚完成,我就立刻自我否定了,毫无新意,要它何用!

设计遇到了瓶颈。我去和其他成员讨论,最后碰撞出“彩色的声波传入人耳”的想法。但很快,这个想法就被否定了。一是画面有些抽象,二是一个人耳在画面中着实有些恐怖。

一次次的否定,我越来越焦虑。那一段时间我每天都守在电脑前,去排列工程文件中仅有的几个图层。在一次剪辑中,我看着显示屏上一段段绿色声波,突然产生了新的想法。就这样,第三版活动板出现了。

第三版活动板是以黑色为主要背景,画面中间用师哥师姐们录制“光明影院”四个字的声波,声波底纹是各种橘色的建筑形状,象征着声波中的彩色世界。

但艰难才刚刚开始,第三版只是雏形,声波的形状参差不齐,代表“世界”的素材不够精致。于是,我艰难地寻找着代表“世界”的素材。这些素材既要有声波的形状,又可以传递“光明世界”的感觉。终于,我成功找齐了素材。接下来就是描绘声波形状。

还记得那天下午,我坐在电脑前,将声波的形状一点点勾勒出来,然后将代表“世界”的素材叠底、调整,无数次地修改,直到眼睛充满了红血丝,但工作仍是没有完成。

在接下来的一周,我都在进行活动板的修改工作。声波图片基本调整完毕,接下来是文案的排版。排版并不是难事,最麻烦的是主办单位、承办单位相关文案内容的反复调整。因为这些文案内容总是在不停地更改,所以文字板式跟着不停地调整。烦琐的细节、重复的工作使我有些烦躁,很多次都没有及时回复师哥的消息。但现在想来,师哥也在和我进行着同样的工作,接收和转达的过程更加枯燥,他都在毫不懈怠地工作着,而我又有什么理由带着自己的小情绪工作呢?

终于,辛苦的7天时间终于过去,活动板的最终版制作成功了:黑色背景、代表着“世界”的彩色声波、金色文案、“光明影院”LOGO,一个不差地全部完美、和谐地融入这张活动板中。

对其他志愿者来说,他们的声音就是他们的作品,他们可以在放映现场从5.1环绕立体音箱里听到自己的声音。而我,不同于他们,在放映现场,除了可以听见我的声音,还能看到我的作品出现在电影院的银幕上。

我很荣幸能为“光明影院”分担设计工作。我为“光明影院”设计名牌、易拉宝、折页、封面……每一次的设计都会带给我全新的体验,我能一次又一次的大开脑洞,创造出精美的作品。

我曾经以为配音是我为“光明影院”志愿工作的极致,但现在,我更自豪自己也是一名光明设计师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