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不顾一切的光明之旅

一场不顾一切的光明之旅

行走印迹:作为第一个加入“光明影院”的学生志愿者,我经历了一个项目从0到1的蜕变

身份印迹:2017级博士研究生

记录者:王海龙

2018年元旦假期刚过,返校途中,我收到学院老师发来的信息:

学院有一个跟电影和配音有关的项目,你愿不愿意参加?

作为一名“兼职”的学生党配音员,我已有5年的配音经验,配音作品也登上过央视和卫视。我对配音的喜爱和执着,是导师和同学都知晓的。不过,在电视学院,我参与更多的是影像与学术研究项目,配音的专长只是偶尔能派上用场。看到这则信息,我顿时兴奋起来。

我十分困惑。什么样的项目会将电影和配音结合起来。难道电视学院要拍摄电影了?

我坐在车上沿着拥堵的朝阳路返回学校,午饭还没吃,饥饿和低血糖的眩晕感中,我急急忙忙地打字回复:

非常愿意。不过我还有20分钟到校。能不能等等我?

发完信息后,我忐忑不安。怕自己因为不能及时赶到而错过了这次机会。就像如今加入“光明影院”项目的同学一样,回忆起自己参加笔试和面试的那一刻,都带着小鹿乱撞的兴奋和忐忑不安的紧张。

可以,我们在206等你。

短短几个字,让我很激动。腹中空空的我拖着行李箱狂奔到电视学院206。从我进门的那一刻起,我的光明之旅便正式开启了!

进门之后,我看到了北京歌华有线和东方嘉影的老师们,还有学院项目负责老师。听完介绍,我方知道学院打算做一个为视障人群讲解电影的项目,暂定名称为“盲人电影院”。此前,我倒是在媒体中听说过此类项目。听到电视学院将要做一个相似的项目,很是激动。

之后就是漫长、重复、迷惘与努力坚持的长期抗战。冬天,窗外万物萧疏,同学纷纷离校避寒,只有我一个人独自坐在冰冷的工作间里用最笨的办法还原出《建军大业》的剧本,在粗糙的录音工作站制作“光明影院”的第一部样片;夏天,流火艳阳,我们在40度高温的密封的录音室里,和老师们一起录制第一部无障碍电影《战狼2》;秋天不放假,“光明影院”志愿者制作出了第一批30部电影;春天明媚出行,我们终于得以在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组织了第一次大型的公益放映……

这是一场不顾一切、决然前行的光明之旅,我们舍弃许多,只求有所回响。

作为第一个加入“光明影院”的学生志愿者,我经历了一个项目从0到1的蜕变,经历了“光明影院”从单兵作战到团队协同,经历了“光明影院”从默默无闻到广受关注。经历了无数次一个人独自来到录音棚,打开一扇扇门,打开一盏盏灯,开始一天的录制;无数次在夜晚10点关上录音棚的门,和“光明影院”的志愿者们走在夜晚的白杨大道。我虽然只是这一场前行之旅中的小小旅人,但却有幸见证时代。

这场光明之旅,也是一场成长之旅。它教会我如何创业、如何创作,教会我如何做一件社会公益的事情……它伴随着我的全部博士生活,塑造了我青春里最重要的记忆。从最初选择它,就注定这是一次伴随一生的光明之旅。

这场光明之旅,也是一场发现之旅。从带着怜悯意味的俯视,到因同情而帮助的仰视,再到最终因交往而理解的平视,俯仰之间,是无数张不同景别的合影,是无数个挑灯的夜晚,是无数次交谈与反思,是一张张让人难忘的笑脸。在理解视障朋友的过程中,我们也完成了对自己的再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