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回望

此刻回望

时间印迹:2018年10月15日,“光明影院”融合创新研讨会

身份印迹:2017级国际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记录者:周梦蝶

“我们倡议:让我们凝聚社会多方力量,在文化、科技、教育、医疗等各个领域,以多元方式支持公益事业,开启惠及我国乃至全球视障人群的‘光明工程’,为他们构筑更加美好的世界!”

2018年10月15日,阳光明媚,在“光明影院”融合创新研讨会上,我和其他志愿者站在各位老师面前,庄重而又神圣地宣读“光明影院”倡议,突然有一瞬的恍惚,时间仿佛回到数月前,我心怀激动,加入“光明影院”的第一天,以及那段反复修改剧本,每部电影看15遍以上的日子……

第一次见到“光明影院”是在我的朋友圈。在朋友圈里,我的同学分享自己撰写的讲述稿截图,还有他牵着视障朋友的手进入影院的照片,这让我很触动。我的同学告诉我,现在正是这一公益项目的初创期,“光明影院”制作组的志愿者并不多。因此,当得知“光明影院”要招新时,我毫不犹豫地报名了。

中国是世界视障人口最多的国家,其数量占全世界的约20%;全国视障、双眼视力低下人群数量接近2000万,相当于首都北京的人口总数。可是,我国针对盲人实施的基础设施建设还远远不够,他们面对的世界是黑暗的,没有任何色彩的,而“光明影院”,却是在他们黑暗的世界里带来一束光,让视障群体能够有同等的权利观看电影,感受艺术的魅力。

在研讨会现场,当我们把为盲人制作的,刻录了30部电影的光盘送到每一位现场参会的盲校老师手中时,他们眼中的欣喜与激动让我无法忘却。这沉甸甸的一张张光盘,饱含着我们对艺术的敬重,对视障群体的关心。我们热爱电影艺术,却不曾忘记他们这样一群人,他们也需要感受电影的魅力,他们也渴望电影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一丝色彩。艺术是没有国界的,我们更希望艺术也是没有观感限制的,任何人都能感受它的魅力,任何人都能通过它找寻生活的价值与意义。

后来去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实习,由于之前参与“光明影院”项目的制作,我对残疾人的相关社会保障工作格外留意。在纽约,每个影院基本上都会留几个座位给需要坐轮椅的观众,在选座位之前系统会提示这些座位本身没有椅子,是专门为轮椅提供的空位。而在较大规模的地铁站和较为高级的公寓里,处处都是为残疾人提供的便利:大门旁专门有个按钮,高度刚好适合轮椅人士触碰,让大门自动打开;坡度刚刚好,适合轮椅人士使用……纽约人的生活从来不缺少艺术,也存在由视障人群和听障人群组建的剧院,他们更多的是鼓励残疾人参与到艺术中来。但是在为他们提供电影“视听服务”方面,仍有空白。参与戏剧演出的盲人世界里有艺术,但是在普通视障大众心里,电影艺术却是空缺的。而我们的“光明影院”,却为捍卫视障人士的权利站了出来,让他们有机会感受电影的悲欢离合,感受艺术带来震撼人心的触动。这个项目,从中国传媒大学的电视学院起始,我相信会慢慢普及到全国的影院,甚至是世界。总有一天,不同肤色,说着不同语言的不同国家的视障朋友,会“观看”电影,感受电影的魅力。到时候,当我再次走在纽约街头,人们讲述的将不只是残障人士参与艺术创作的故事,还有由中国发起的“光明影院”项目,慢慢扩散到全国、全世界,让千千万万个视障朋友得以和普通人一样走进影院的故事。

如今,即使已经这么久,当时渴望做点什么的初心犹在,每当坐在录音棚前,心中涌起的那份神圣感,丝毫不亚于第一次踏入录音棚时,缓缓念出那句话时的那份神圣感:“用声音传递色彩,用聆听感知艺术。欢迎来到‘光明影院’。我是这部影片的讲述人,本片讲述稿也由我为您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