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检阅
空间印迹:浙江大学西一教学楼
身份印迹:2019级博士研究生
记录者:蔡雨
“毛主席说,盲人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我翻阅着手中特意打印出来的PPT大纲,轻声背诵讲述稿。
现在是10月12日8点整,我正坐在飞往杭州的飞机上。明天的这个时候,我将站在浙江大学西一教学楼的217候场教室里,准备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的最终答辩。
两个小时前,10月12日凌晨5点55分,答辩稿终于敲定,这已是第24版了。
从5月份线上报名,到6月份的校赛,7月份的市赛,再到明天,10月13日,“光明影院”无障碍电影制作与传播项目,即将参加全国总决赛,与来自全球五大洲124个国家和地区、4093所院校的457万名大学生、109万个团队同台竞争。
在这个全国最大的大学生比赛平台上,“光明影院”将会走进更多人的视野。这是一次“光明影院”数百名志愿者和指导老师集体成果的亮相,也是一次数十位老师和学生为之奋斗5个月的成果验收,更是2017年12月至今,660多个与“光明影院”同行的日子的回顾与展示。这一天,终于要来了!
机舱内大家都紧张而亢奋着。机外云雾翻滚,阳光懒懒地洒在云层上,一如我现在的心情,温暖而柔软。想到明天的比赛,作为主要讲述人的我有些激动,又有些期待。
我对“光明影院”总是充满信心。回想“十一”国庆长假期间,大家相互扶持、彼此勉励、集体奋战的日子,就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翻开纸角已经卷起的PPT大纲,660多个日日夜夜,174部无障碍电影作品,19个省市数十万视障朋友们的笑脸,一一浮现在我的脑海,与有荣焉,深感自己责任重大。我们是数百名“光明影院”志愿者的代表,也是千千万万新时代青年人中的一员。我们愿向更多人讲述我们的故事,让更多人看到:在中国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做不到这世间的许多事,但他们坚持在做这一件事。荣誉固然可贵,但更可贵的是,明天过后,将会有更多人知道“光明影院”这个名字,将会有多少人知道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将会有更多人愿意加入我们,帮助我们,成为我们!这是一件想想就令人热血沸腾、深感青春无悔的事情。
上午11点,我们来到下榻的酒店。进入酒店的第一件事就是抽房间号。“606!竟然和我家的门牌一样!”我兴奋地喊道。那样的兴奋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有些夸张和搞笑,但在当时,全体成员都为抽到这个房间号而感到幸运和满足。
我们的身上,凝结着太多老师、同学的期待,作为数百名“光明影院”志愿者的代表,责任重大,不容有失。哪怕只是一个幸运的数字,一个熟悉的号码,也能让悬在空中的心拥有一些安慰,让一直紧张着的自己感到些许放松和小确幸。
晚上8点,又到了抽签的环节,这次是抽比赛的顺序。越是重要的比赛,越是看重参赛顺序的先后。当天晚上的杭州,风有些凉。指导老师们早早带着我们去到了抽签现场。西一教学楼外,已经被拉起了警戒线,随处可见穿着大赛统一志愿者服的志愿者和现场执勤的保安。老师们被拦在了警戒线外,每支参赛团队,最多只能凭参赛证进两人。就在警戒线外,老师拍了拍我们的肩膀,“我们就在这附近等,有消息了在群里说一声,老师们都很关注。相信自己,这次也抽个好号。”
我和王海龙师哥匆匆通过安检,跑进教学楼。直到坐在候场教室里,两位老师站在通道处拍我们肩膀的样子还清晰地留在脑海中。他们的眼睛,亮亮的,充满了关切和期待;他们的语气很柔和,似乎有抚平紧张的疗效。
大赛志愿者站在抽签箱旁,核对签号后,报出:“该团队项目抽签序号为6号”。数字“6”再一次出现在我们此次比赛的征途中,它的两次现身仿佛是在为我们的此次比赛定下一个顺利的基调。抽完号码后,我们选择留在教室,一个一个记录其他选手的顺序,并通过微信群,和未能进入候考区的各位老师、同学随时沟通进展。
通过小小的手机屏幕,场内场外,每一位参与其中的老师同学们,都感受着大赛前的紧张,被牵动着心绪和情感。也是在那一刻,作为其中的代表,作为一切努力的汇报者,我感受到身在集体的力量,感受到身处其中的幸福,感受到备受期待的责任。紧张之下,更多的是幸运、幸福,感恩、感激。
晚上11点,全体成员聚集在606房间里,为比赛做着最后的冲刺。“真正实现平等、共享、参与……”笔记本电脑放在床边,我拿出翻页笔,背对着屏幕,做赛前冲刺和最后的现场模拟。早该烂熟于心的稿子在一瞬间突然被忘得一干二净。连日的熬夜准备让我的记忆力急剧下降。我磕磕绊绊地又顺了一遍稿,效果令我非常不满意。大家纷纷安慰我早些休息,养精蓄锐。我既忐忑又着急,躺在床上,仍然默默背诵着演讲稿。一遍、两遍,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
10月13日上午6点整,我第一次在闹钟响起前清醒。抓紧最后的时间,我又顺了三遍稿子。上午7点半,我们完成检录,准时出现在浙江大学西一教学楼的217候场教室里。
在等待上场期间,我抱着电脑,站在走廊,继续模拟演讲。1,2,3……看着候场教室投影打出的参赛序号不断跳动;见到参赛选手们纷纷走出教室,走到窗前、站在花园里背诵讲稿;想象各位老师正坐在观摩教室目不转睛地观摩着比赛现场……前所未有的紧迫感紧紧包裹住我。我拿着PPT大纲,三次走出教室,对着窗外,默念稿子。王海龙师哥走出来没收了我的手机,“命令”我专心练习。我吐了吐舌头,不以为意。后来,我才明白,各位老师在微信群里直播场内赛况,师哥是怕我看到紧张才没收了我的手机。
上午9点20分,“光明影院”迎来了最后的检阅。站上讲台,我从大赛志愿者手中接过一只小小的麦克风。我站在台上,发现自己的手在发抖。我用余光看了看身旁一同上台的“战友”,在他们充满信任和鼓励的点头示意下,轻轻呼了两口气,稳了稳心神,开始了我的项目陈述。“照片中的这个小男孩,叫王正,是北京市盲校的一名学生……”拿着麦克风,面对台下的各位评委老师,我用微微颤抖的声音,念出了已经反复背诵过数十遍的第一句话。当我说出“王正”这个名字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和他一起坐在盲校放映厅的画面。这给了我很大的勇气和底气,让我迅速找回自己,进入正常的陈述状态。过去60多天里,十余位老师、同学们的点滴努力,都凝结在讲述稿中,展示在PPT上;过去660个日夜里,数百名志愿者的每一份爱心,数十万视障朋友的每一个笑容、每一次掌声、每一声谢谢,都成为支撑我稳稳站在台上的力量。
讲述过后是评委质询环节。“这个问题,我想请主陈述的同学回答:在参与“光明影院”的过程中,你最印象深刻的事情有没有?”评委老师把第一个问题就抛给了我。
站在答辩台前,我的身侧是并肩作战的战友们,他们、教室外的带队老师们以及台下的评委老师,在等待我的第一个回答。这道题,我们在赛前精心准备过;在翡丽酒店606房间,反复讨论过;10分钟前,当我随答辩团队走出浙江大学西一教学楼217教室到答辩教室做准备时,它还在我的脑海中徘徊。我知道,大家都在等待着我讲出那个“标准”答案。
但此时此刻,面对台下的十余位评委、志愿者,我脑海中蹦出的第一个画面是青海省盲协主席握着我的手的场景。“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我们在青海放映时,我遇到了青海省盲协主席田起民先生。他当时一下子听出了我的声音,说是我的‘影迷’,热情地和我握手、合影。他说自己已经听了几十部‘光明影院’制作的电影,特别喜欢……”
话毕,我把话筒交给了身旁的王海龙。我的手还是有点抖,但心却很踏实,如同那天在青海听田主席讲话时一样。按照市赛的经验,我想我们的表现至少可以拿到90分。然而最终结果:88.36!看到这个分数,我的心一沉。这与我们预想的有些差距,而且赛程还未过半,不知未来比赛会如何发展。我不禁顿感失落和懊恼。
答辩结束后,我们不愿离去,站在西一教学楼外的大屏前,看着大屏上不断跳动的各个项目的分数和排名。赛程过半,我们看到“光明影院”依旧高居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公益组一组榜首,这才略微安心,离开赛场。
下午两点,我们穿着“光明影院”的志愿者服走在路上。很多人见到我们的衣服,都在小声讨论:“这是现在第一的‘光明影院’!”我听到后,面上不露声色,把骄傲和快乐藏在心里,但不由自主地抬头挺胸,悄悄地向过往的人们展示身上“光明影院”的标志,还有不少人主动递名片给我们,想要和我们合作。
最终,我们以小组第三名、赛道第六的成绩拿到了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这是中国传媒大学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也是今年北京市“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的最好成绩。
领奖的那一刻,当我听到音箱里传来“光明影院”四个字,听到台下热烈的掌声,我更深刻地意识到了我们的使命——把“光明影院”做好、做强;也更清晰地认识了我们的方向——通过影响有影响力的人,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我们、支持我们、帮助我们、成为我们;让“光明影院”去到更远的地方,让全国的视障朋友们都能看到、看好无障碍电影,真正实现“平等、参与、共享”。
幸不辱使命,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的荣誉是沉甸甸的,这是全国最大的大学生赛事;路漫漫其修远兮,赢得荣誉的“光明影院”的责任更是沉甸甸的。让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每位视障朋友都能感受到电影的魅力,要靠一点一滴的努力,要靠滴水穿石的坚持,要靠聚沙成塔的力量。
最开心的,莫过于拥有一个自己热爱的事业,遇见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最感恩的,莫过于一路有贵人相助,有恩师相扶。最幸福的,莫过于让理想与时代共振,让梦想与祖国同行。
习近平总书记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这是我们终将实现的愿景,也是国家和社会进步的标志,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体现。这是数百名“光明影院”志愿者的初心使命,更是千千万万新时代青年人的责任担当。我们躬身前行,我们责无旁贷,本次大赛已经落下帷幕,但是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