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阅读你到书写你:记录我们一起走过的光明足迹

从阅读你到书写你:记录我们一起走过的光明足迹

空间印迹: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光明影院”工作

心情印迹:感恩时间、感恩遇见、感恩“光明影院”

身份印迹:2019级广播电视学硕士研究生

记录者:潘悦

“坐在工作室里工作和当初面试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那天工作间隙,王海龙师哥问我。我回答说,“大概是心境不同了吧”。

加入“光明影院”后,我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参与年鉴的撰写。在编书的这一个月里,我仿佛同老师和师哥师姐们一起重走了一遍“光明的足迹”,弥补自己没能陪“光明影院”走过前两年的遗憾。当知道贾樟柯导演“关于发展我国无障碍电影事业的议案”是在调研“光明影院”项目的基础上提出的时候,我由衷地感到骄傲,自己现在是这个项目的一员了;当整理2019年8月21日“光明影院”走进福建省的推广活动时,我会感到遗憾,如果早一点认识“光明影院”,我是不是也有机会带着自己做的电影回到家乡放给视障朋友听;当撰写“70年70部”特别计划的篇章时,我会期待,未来一年“光明影院”新的104部无障碍电影的片单中,会有几部是我自己的作品呢?

过去的两年里,“光明影院”从无到有,从5部到208部,从影院到盲校、图书馆放再到走进电影节成为固定公益放映单元,从北京市内推广到足迹遍布青海、山东、内蒙古、福建、四川、海南等地区。现在,我将这些“光明足迹”转换成文字,作为旁观者忠实记录着,也是我与“光明影院”从陌生到熟悉的开始。尽管遗憾缺席了两年的回忆,但庆幸我们相遇了并且未来将会并肩同行。

回想起两个月前,作为最后一个面试者,第一次走进这个比想象中还要更加敞亮的工作室时候的心情,很紧张,是那种很渴望加入但又害怕自己不够好的紧张,当然也包括“享受”与六位师哥师姐超长时间面试的紧张。

于是乎,面对着六位师哥师姐,第一次来到工作室的我,从“为什么想要加入‘光明影院’?”,到被问到“如果参加一次放映活动,会选择哪些人作为采访对象?”;从被问是哪里人,到被纠正了许多发音问题。现在回想起来,与其说那是一场面试,不如说是一次学习和实战演习。

曾经的我以为“光明影院”仅仅是为视障朋友带去电影与光明。在参加撰写年鉴,充分了解“光明影院”的过去后,我才发现,这份光明同样也给予了像我一样的志愿者们温暖与希望。从“光明影院”的项目中我们可能获得了配音的乐趣,可能拥有了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可能体验了做公益带来的快乐,可能赢得了老师乃至社会的认可,对我而言,在这些之外还多了一份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现在的我已经开始想象,未来有一天,视障朋友们将和我们一起走进电影院看同一部电影,他们戴着特殊的耳机听无障碍版本的音轨,而旁边坐着的是他们的家人、朋友或者只是普通的陌生人。也许我们能做的很有限,但是我们正在尽力为这个社会变得更好,贡献自己的小小力量。

两个月前,刚刚成为研究生的我怎么也不会想到,未来我会加入“光明影院”,这个数次出现在老师口中的金牌公益组织;两个月前,刚刚踏入中国传媒大学的我怎么也不会想到,未来我能够和一群闪闪发光的朋友为喜爱的事业努力。

两个月以来,本科非新闻传播专业的我从一个星期都写不出一篇稿子,到一天“生产”一篇报道;从写出的稿子从满是修订和批注;到几乎可以一次定稿;从第一次走进工作室,到现在几乎每周都要在工作室撰稿、改稿、校稿,从曾经面试时忐忑地面对师哥师姐的询问,到今天一同讨论如何完善年鉴的内容。不知不觉中,我竟然完成了十余篇稿件的创作,参与了“光明影院”项目三本书的编撰工作。我真正体会到了实践也能够弥补学习上的不足,写稿子时敲键盘的速度有一天是可以赶上闲聊时的打字速度。

我的光明足迹从工作室开始,未来也会在这里继续下去。我和“光明影院”的故事从年鉴开始,从阅读你到书写你,年鉴里记载的是你成长的足迹,也是我们从相识到相知的印迹。如果再问我一次当初面试时候的问题,问我“为什么要加入‘光明影院’”,我会说,因为我相信未来光明的足迹会遍布祖国的各个角落,而我想陪它一直走下去,和你们一起遇见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