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矿国家新能源材料产业基地(一期)项目

中国五矿国家新能源材料产业基地(一期)项目

中国五矿国家新能源材料产业基地(一期)项目航拍图

中国五矿国家新能源材料产业基地(一期)项目由湖南长远锂科有限公司投资,金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建设。位于铜官循环经济工业基地内,项目用地13.77万平方米(206.57亩),建筑面积12.7万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前驱体厂房、多元正极材料厂房、智能仓库、氧气站、110千伏变电站、锅炉房、废水处理站、检测楼、食堂、宿舍等。总投资30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产线规模为2万吨车用锂电正极材料/年和1万吨前驱体/年。投产后年产值40亿元,年创税收1.2亿元,年利润近3亿元,新增就业岗位500个,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主要产品为车用锂电三元正极材料,副产品为元明粉。

项目从2017年7月5日启动开始,到2018年12月28日带料调试止,总工期为542天,项目全部交付日期预计为2019年8月31日。分阶段主要节点进度控制如下:2017年9月前,初步设计和方案总图评审通过;2018年2月前,基础施工完成;2018年8月前,厂房具备设备安装条件,设备进场安装;2018年10月前,宿舍具备住宿条件;2018年10月前,变电站供电;2018年11月前,主要设备的单体和空车联动试验;2018年12月前,带料联动调试;预计将于2019年8月31日前完整移交项目工程资料和工程实体至运营方。

截至2018年12月31日,非生产区总图工程全部完成,检测楼一楼大厅、展厅及多功能报告厅装修完成,仅检测楼办公室装修未完成。生产区各单体厂房门窗工程、内墙环氧涂料施工完成,外墙真石漆涂料剩废水站MVR厂房、粉碎车间小部分未完成,其余单体厂房均已完成;生产区除正极材料厂房、智能仓库外其他各单体消防工程均已完成;生产区总图工程全部完成。

前驱体2号线安装全部完成,1号线安装工作按计划推进,已完成90%。完成了前驱体2号线带料调试,并调试出合格产品;纯水系统投入运行;初期雨水系统完成调试,可以投入运行;脱氨系统和脱盐系统(MVR)均已完成蒸汽联动调试及带料调试。

正极厂房设备累计到货1 655台(套),占全部设备的83.67%,正极材料厂房内3号线、4号线设备安装、制氧站站内设备安装及站外罐区管道、阀门等安装按计划推进。正极材料5、6号线调试按计划推进,完成5、6号线8台窑炉的带料调试,现已经带料运行的8台窑炉和相关设备总体运行良好,产品指标达到合格标准,5、6号生产线具备生产运行条件。

项目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项目分部分项工程一次检验合格率100%,未发生质量事故。项目建设工期紧,任务重,在质量管理方面,更加严格要求:不能以抢进度为由而冲击质量,不符合作业要求的坚决不能作业,发现质量不合格工程必须停工或者返工;必须加强隐蔽工程的管理,验收前不得覆盖,重点工程必须旁站;所有工程进场施工前,必须提交施工方案和召开技术交底会;设计必须符合规范和标准的要求,建设方工程部门及监理切实履行质量监管责任,做好施工日志。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保障体系,未发生安全事故。指挥部组织成立了由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三方组成的安全联合检查小组,安环部一直坚持组织安全环保巡查。工程出零平面之前,每周组织1—2次安全检查,从2018年3月份开始,进行日巡查,并形成检查记录及闭环管理,保证项目建设生产安全。在各项会议上均强调安全生产第一的理念,不能以进度紧为借口,冲击安全生产;安全生产隐患较大的作业必须有施工安全工作方案,并且必须交监理、建设方审核批准后才能实施作业;强调特别重视重大生产安全隐患的排查与整改,提出存在重大安全生产隐患的工作,必须立即停产整改,不达标不生产。

项目建成投产后,从经济效益、产业结构、技术创新方面分析预期将获得以下几方面成效:通过采用长远锂科技术研究院的新工艺、新技术研究成功,并通过优化设计,在未突破可研批复投资额的情况下,设计产能提高了50%。因此项目达产后,年产值和税收比可研报告约提高50%,分别达60亿元和3亿以上。

技术创新方面,项目采用了智能化工厂设计,采用自主研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前驱体合成技术、高温固相法生产正极材料技术,总计有16项新技术为行业中首次采用。项目建成投产后,对新能源材料产业的智能化、绿色发展具有良好的示范引领效应,成为行业标杆。项目采用绿色环保的工艺废水“零排放”设计,最大程度上减少了生产用水排放对环境的污染,确保了资源的循环利用。项目的建成、投产在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奠定坚实基础的同时,还将起到调整地方产品结构、提升市场竞争力、推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

撰稿人:肖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