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记述局部世界历史的时期
古代居民认识世界有一个过程,他们最初感知到的是周边的局部世界,因此他们记录的最初的世界史也只是局部的世界史。在西方,这一时期约持续两千年,其间分为上古与中世纪两阶段。上古阶段的史学以希腊、罗马史学为代表。被誉为西方史学之父的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前484—前425),他记述希波战争的9卷本《历史》,用了一半的篇幅记述当时希腊人的已知世界,范围包括东地中海地区,小亚细亚、波斯、巴比伦、埃及和多瑙河流域。因此,这部书也被视为西方首部世界史著作。罗马史学继承希腊史学的传统,在记述罗马发展史时也记述了已知的外部世界。例如,著名的史学家波里比乌斯(约前200—前118)的40卷《通史》,就将罗马史与相关的外部世界史联系起来记述。此后恺撒(前100—44)的《高卢战记》、塔西陀(约56—120)的《日耳曼尼亚志》都记述罗马的外部世界,这两部书中所记述的地域范围比希腊人记述的要广,包括地中海西部、北非和西欧地区。至于更远的东方世界,对当时的罗马人来说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5至14世纪是西方中世纪史学阶段,神学理念支配着一切。基督教会十分重视世界史,并建立了基督教神学型世界史编纂体系。这一体系从“上帝创世纪”开始,讲述上帝安排的历史进程,认为历史的终极将是“上帝之国”在人间的出现。许多著作虽以“世界史”命名,但实际讲述的范围却是基督教传播的世界,将异教控制区排除在外。这仍然是以欧洲为中心的局部世界史。德意志弗赖辛主教鄂图(约1114—1158)所著8卷本《编年史》,在众多基督教史书中,被誉为第一次有着世界历史联系概念的著作。在该书中,鄂图贯彻了基督教的“普遍主义”,他也因此被誉为中世纪最伟大的史学家。
与基督教史学几乎同时建立的是阿拉伯—伊斯兰史学。代表的学者有:被誉为伊斯兰史学创始者的塔伯里(838—923),他著有《历代先知与帝王史》40卷;马苏迪(?—956),他著有《黄金草原和珍贵宝藏》30卷,该书多记载了他考查过的印度和东南亚地区;伊本·卡尔敦(1332—1406),他著有《阿拉伯人、波斯人及柏柏尔人》7卷,该书不仅讲述历史,还提出了新的历史哲学。这些学者记述的已知世界范围比基督教史学宽广,但仍限于伊斯兰教的传播世界,“化外地区”不受重视。
中世纪后期,在西欧和阿拉伯世界都出现了一些旅行家写的游记,例如1299年开始传诵的《马可·波罗行记》,1355年的《伊本·白图泰游记》等。这些游记介绍了中国和东方世界,拓展了西方人的世界视野。但由于这些游记的内容在西方史籍中均未有所反映,因此,第一时期史学的基本状态并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