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期的世界文化特征

(六)20世纪中期的世界文化特征

20世纪中期的社会大动荡,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世界文化呈现出诸多新特征。

1.反法西斯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界的一大主题

法西斯主义是一切反动思想的大杂烩,它不仅与社会主义的文化思潮对立,也反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自由平等、人道主义思想,它常常利用一些历史文化名人的落后面来宣传其主张。如尼采的唯意志论、斯宾格勒的大日耳曼主义历史观、瓦格纳音乐的消极面等。反法西斯文化运动从意大利、德国开始,到了20世纪30年代成为世界性的文化活动。罗曼·罗兰在巴黎发起“反法西斯国际大会”,到1935年变为国际作家保卫文化大会,上千人参加。在西班牙战争中,众多进步作家云集于此与法西斯战斗。他们中有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家,也有超现实主义的现代派作家和艺术家。20世纪初出现的现代派与传统派之争,在反法西斯中不存在了,共同的目标是捍卫和平、民主与人权。

2.反法西斯战争的爱国激情和英雄事迹促使大批优秀的反映现实的文艺作品涌现

例如,冼星海反映中国抗日战争的《黄河大合唱》,肖斯塔科维奇表现列宁格勒保卫战的第七交响乐,勋伯格痛斥法西斯暴行的《华沙幸存者》组曲,西蒙诺夫描写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小说《日日夜夜》,法捷耶夫描写敌后斗争的小说《青年近卫军》等。

3.三种世界文化类型开始展示于世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促成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在广大民族主义国家兴起。这样在世界文化界,就出现了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新兴民族主义三种文化。苏联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探索者。1954年爱伦堡发表小说《解冻》,引起解冻文艺的新思潮。在中国,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创造社会主义文化,也有诸多新气象涌现。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推动了新文艺与学术研究的发展。在亚非拉,尼赫鲁主义、苏加诺主义、阿拉伯复兴主义、泛非主义等新兴民族主义,都有文化艺术与之相伴随。西方的资本主义文化经过“二战”的洗礼也涌现出更多的新流派,比如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就是在此形势下发展起来的。该哲学还影响到文艺,促使荒诞派戏剧和先锋派音乐与美术的发展。美国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则将战争中那种战胜邪恶的英雄主义精神表现出来。

4.国际文化交流的组织化和制度化及意识形态斗争的干扰

据有关方面统计,国际文化交流协议在一战前仅有50多项,两次大战间有100多项,而1945-1961年则达到1000多项。1946年11月,联合国成立教育科学文化组织。1967年,59个国家签署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这些都标志国际文化开始了组织化和制度化的进程。但是在冷战的条件下,这种交流受到意识形态斗争的干扰。1942年2月24日《美国之音》开始对外广播,但是麦卡锡主义泛滥后,《美国之音》也变成反共的喇叭筒。苏联从1946年审查两种期刊开始,展开了文学艺术和哲学、经济学、生物学、语言学诸多领域中的对资产阶级思想的批判。这种批判影响到外交,从而严重地阻碍了各社会主义国家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