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异军突起,产业结构升级及知识经济问世

(一)信息技术异军突起,产业结构升级及知识经济问世

从技术革命向产业革命转化,通常是动力技术(蒸汽能、电能)居于领衔地位。但第三次技术革命则不然。由于政局的干扰,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随着技术革命向产业革命转化,电子计算机技术的社会功能超越了核动力技术,处于领衔地位,核动力技术主要用于军事。1971年美国英特尔公司制成4004微处理器,开启了微电子技术时代。20世纪70年代,美国微软公司、苹果公司用此技术开发个人电脑,并开发Windows软件系统和因特网络。20世纪80年代,因特网络首先在美国建起来。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的结合,实现了“电脑+人脑”的融合,只要“一机在手”“人在线上”就可获得大量的知识资讯。电脑与手机的普及,开启了技术革命的新局面。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海洋工程、宇航工程,都有了新的发展。一些传统技术如自动化技术、农业育种和农药、医药医疗技术也有了新的发展,1978年第一个试管婴儿得诞生就是这一发展的具体体现。

20世纪50年代,新技术在西方国家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为50%,20世纪90年代则为70%-80%。这一时期,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从工业经济向信息化经济的过渡,智能因素的作用已远远超过土地、能源和劳动力因素。产业结构日益非物质化,产业结构的中心开始转向了第三产业服务业。伴随着这一转化,劳动力结构和社会阶级结构也发生了大的变化。“白领”与“新中产阶级”壮大,财富的两极分化更加悬殊。出现了“超级富人”,他们人数极少,却能掌握全国甚至全球财富的相当比例。

新技术革命还使企业管理更加科学化。管理者经常更替优化。随着国际性的垄断公司的改革,跨国公司应运而生。据联合国统计,20世纪60年代有7200家跨国公司,其子公司有2.7万家,20世纪90年代其子公司增至20余万家。这些跨国公司能从世界范围合理安排原料来源、生产分工、劳动力配备、资金运用、产品销售和高科技的使用,因而能最大限度地获得经济效益。信息技术的运用还使世界金融的流通运转发生极大的变化。在西方大国的资本积累中,金融资本的利润取代生产资本的利润与主导地位。金融霸权和金融掠夺成为某些国家攫取他国财富的快捷手段,争相使用,于是金融垄断也成为新时期垄断资本主义的一大特点。1990年联合国根据世界经济呈现的新现象,首次提出了“知识经济”概念,认为这是一种直接依据知识和信息进行生产、分配和使用的经济。学者们普遍认为知识经济标志着人类社会从工业化过渡到信息化,从现代化转向后现代化或后工业化,将在世界经济中占统治地位。这一过渡还影响到人们思想价值观及道德理念的变化。“终身教育”成为了国际共识。“电子政府”“信息武器”的出现带来政治状况和军事战略的相应变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双刃剑”作用更加突出了。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百年积累下来的大气环境、水体环境、地质土壤环境、生物圈等问题越来越严重。1968年,来自10多个国家的科学家与学者组成“罗马俱乐部”,发表研究报告呼吁人们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关注。1972年6月,联合国召开人类环境问题会议,动员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地球环境共同努力,会上还发表了宣言,口号是“我们只有一个地球”。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问题会议通过了《地球宪章》,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强调环境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