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978年我国世界现代史学科的初步建立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最先涉足世界现代史教研工作的是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大学(后改名东北师大)、河南大学等少数院校。因为新中国建立,为适应培训干部,特别是培训涉外工作干部的需要,在世界通史的教学中增加了现代史部分。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世界通史教研室,将其教学成果整理后,写出《世界近代史与现代史提纲》,发表在建国初期最重要的学术期刊《新建设》1953年第7号。编者说明该提纲虽然吸收苏联教学成果,但为适应我国实际情况,现代史部分有较大的修改和增删。河南大学史地系为适应教学需要,编选《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1952年由河南文教出版社正式出版,还引起日本学者注意,译成日文于1954年9月由日本青木书店出版。
1953年9月,我国将世界现代史正式确立为一门学科。因为全国院系调整后需要统一教学体制。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历史系负责人,参考莫斯科大学的教学规划,草拟了一份历史专业的教学规划,规定要有17门基础课,世界现代史是其中之一。由于这是前所未有的新课,最先讲授世界现代史课的教师一般是已有外国史教学阅历的教师。如南开大学的雷海宗、杨生茂先生,复旦大学的靳文翰先生,武汉大学的张继平先生等。他们曾留学美国与西欧国家,能使用西方资料,注重材料的广泛性。对许多问题的分析,如对“二战”问题的分析,不同于苏联教材。他们精通古代史、近代史和中国史,讲授现代问题能追根溯源,广泛联系。[1]遗憾的是未能继续将这些教师安排在现代史领域工作。
在部分学校有了初步的教学实践后,1956年7月和8月高教部先后召集了两次会议,讨论修订由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院起草的综合大学世界现代史教学大纲和由北师大等校起草的高等师范院校世界现代史教学大纲。这两种统一的教学大纲在国内的推广使用,对该新学科的建立起了架梁的作用。大纲规定该学科的宗旨是:“世界现代史拟以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扩大为分期的标志。根据这个原则,世界现代史分为两个时期。”[2]即1917-1945、1945年至今。
教学大纲确定之后就是专业队伍的建设问题。约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高教部和各院校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动员一些外语与历史教研经验较好的中老年学者转行从事这一新学科;[3]二是选派一些青年教师和学生赴苏联东欧国家留学;三是将一批本科生和研究生留校从事此专业。前两类人数很少,第三类为数最多。这三类学人构成了我国专职的世界现代史教研队伍。
20世纪50年代前期,我国各行业都普遍重视“学苏联”,对世界现代史这门新学科来说就更加如此了。1954年祖波克主编的《现代世界史》由人大外交系世界通史教研室译成中文,作为各校教材与参考书使用。1956年,三联书店在正式出版时做了一些修改。同期还翻译了苏联的其他现代史著述作为主要参考书。[4]1955-1957年间举办了由苏联专家主讲的有关世界现代史内容的进修班。例如:在北京国际关系学院由列·库达柯夫[5]主讲的“现代国际关系史进修班”;由东北师大主办,由科切托夫主讲的“东南亚及远东各国近现代史进修班”和尼基甫洛夫主讲的世界史进修班;华东师大主办了苏联专家波伐良也夫主讲的“世界近现代史进修班”。这些培训活动面向全国招收学员,对该学科骨干力量的培养起过积极的作用。
1957年11月是十月革命40周年,毛泽东出访苏联,与各国共产党工人党领导人签署了《莫斯科宣言》,其中明确指出了我们时代是从十月革命开始的。于是在国内围绕着十月革命问题,发表了大批论文,形成一个研究热点。另一研究热点是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原因和性质问题。从1956年底到1957年,在《光明日报》《史学月刊》等报刊上有许多论文发表,并有不同意见的论争,这标志着我国学者对世界现代史问题的学术研究也开始了。
1958年全国掀起“大跃进”热潮。世界现代史作为基础课,尚无教材,是史学领域“跃进”的一个关注点。不少院校师生齐上阵,编写教材,突出的重点是要使世界现代史成为我们时代的历史,落实《莫斯科宣言》的时代论断,阐述从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始的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同时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落实针对“苏共20大”我党连续发表的《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的思想。不久开始的“中苏论战”也为世界现代史的教学与研究提供了新思维。
从1959年起高教部召开了一系列历史问题座谈会,总结群众运动成果,修订1956年部订教学大纲。在高教部的支持下,北大、人大、北师大、北师院、河北北京师院、北京国际关系学院及东北师大等院校,于1961-1962年协作编写了一部较完整的世界现代史教材。原准备成为周、吴主编的《世界通史》一部分,但未能实现。由于中苏分歧的加剧,国际形势的剧变使其未能出版,不过它的影响甚广。这算是中国学者编写的第一部较完整和较成熟的《世界现代史》。虽然它脱胎于苏联教材,但还是有诸多改变。首先它没有按“总危机”理论以1939年来分期,而是以1945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为分期界线。同时初步改变苏联教材中国别史罗列的状况,有部分的综合,基本确立了按社会主义、帝国主义、民族解放运动三条线来讲授和研究世界现代史的“两段三线”体系。如果要考查世界史学科的发展情况,这部书有代表性和资料价值。[6]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一切正常的教学与研究工作都中断了。不过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毛泽东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理论”,中央号召“读一点世界史”,“中共十大”又提出:“我们的时代仍然是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因此,部分院校招收工农兵学员之后,便恢复了世界现代史教学和有关的一些课题研究工作。但由于“四人帮”和林彪极“左”路线的干扰,整个教育、科研体制还未正常化,世界现代史教学与科研活动仍处于停滞状态。